凉宫修改器端午追思:楚人屈原的千年行吟路-知音新老年

端午追思:楚人屈原的千年行吟路-知音新老年
徐砺寒

端午槟城鬼王,千年屈子传,汨罗江,大浪淘沙留浩气。谁凉宫修改器,大笔挥天问,悠悠千古恨之,众人皆睡汝独醒萧百成。爱国兮,宁玉碎,香糯粽子飘端午,浸透百姓之挂念。倚天,怅然长啸兮,细雨飘,聆听岁月暗伤。
端午
·
屈原
生于秭归,屈原的故乡情

▊ 2000多年前,华夏大地上依然列国割据。诸侯国中,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并以自己的国家之名,将其命名为“楚辞”。如今,虽然斯人已逝,但在那片荆楚故地上,浪漫的诗歌仍被人们朗声诵读着。
这位诗人便是我们熟知的屈原,屈原生活的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齐一心。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

(屈原)
他的故乡秭归,不仅沿袭前人诗歌传统,成为了“诗歌之乡”爱情创可贴,在每年端午节更是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办农民诗会,这些端午的传统在秭归被一一传承。赛龙舟历经千年发展,更衍生出了秭归特有的“龙舟文化”。
龙舟驶过,江水滔滔。初闻岸边隐有诵读之声,于近处才知其势如高山。或许是因为屈原的诗魂未远,白明代开始,每至端午之时,一些上过私塾的乡民便自发组织,在屈原庙吟诵楚辞立道庭,或相互唱和诗歌,以纪念这位出生于秭归的伟大诗人,其后逐渐形成了“骚坛诗会”的传统。或许正因如此,秭归得以拥有14家诗社和200多位诗人,常年活跃在民间。秭归之于中国诗坛,成为了一种现象。

(龙舟)
每逢端午坦克鸭嘴鱼,除了传承已久的旧习俗,秭归举办的“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中,还有屈原故里端午特色游、端午民俗展、端午美食节、端午焰火晚会等特色活动。2006年,“屈原故里端午习俗”被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更是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流放江南,行吟于东湖畔

▊ 为实现振兴楚国的大业,屈原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撤贝宁,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怀王“怒而疏屈平”)。
公元前305年,秦楚订立“黄棘之盟”,楚国投入秦的怀抱。屈原因反对此事而被逐出郢都,流放到汉北(今安康一带及汉水上游地区)。《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离开楚国郢都(今江陵)时,沿长江东下,直抵陵阳(今安徽青阳县陵阳镇)。不久,又溯江而上,抵达鄂渚,行吟泽畔。

屈原放逐途中,来到汉阳,吟下了“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的诗句。据郭沫若先生解释,大坟就是龟山。这说明,屈原还到过汉阳。清人李鼎元诗《登大别山》有“鄂渚沙寒悲屈子”之句深邃哥。朱熹在《楚词集句》注辞:鄂渚,地名,今鄂洲也。”
屈子对东湖有深深的情缘,流连返顾,钟爱之情溢于言表。写下唯美的诗篇:“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过夏首而西浮西兮挑战纳粹,顾龙门而不见。采鄂渚而返顾兮,挨秋冬之绪风。登大坟以望远兮,聊以舒吾忧心”。
诗中叙述了屈原离故乡路线。江即长江,夏即汉水,夏首即汉水入江处。大坟即龟山(现为武汉长江大桥所在地),东湖的秀山丽水浸润着屈原文化的形成,屈子文化又为东湖增添了永世不灭的光辉。

(行吟阁屈子塑像)
今东湖风景区所建的行吟阁,就是取屈原在鄂渚——武昌泽畔行吟之意。行吟阁的正南方伫立着一尊白色的屈子塑像,屈子站在一米多高的基石之上,峨冠博带,翘首昂视。是世人仰慕已久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的高大形象。仰望塑像,一种崇高之感油然而生。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公元前299年,屈原回到楚国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然而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相当于宰相),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苟安。
由于屈原反对他们的可耻立场,并指斥子兰对怀王的屈辱而死负有责任,子兰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造谣诋毁屈原,导致屈原再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怒荡千军。在这次流放过程中,屈原内心的矛盾与苦闷无人可说,只能寄情于诗歌,写下了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离骚》。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曾将实现自己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希望寄托在楚怀王身上,但楚怀王不听屈原劝谏,最后客死秦国;他又把希望寄托在顷襄王身上,顷襄王也同样昏庸无能蔡玥,亲小人,远贤臣,使楚国在与秦国交战中败多胜少。这一切越来越使屈原渴望被重新启用振兴楚国、实现“美政”的理想变得渺茫与遥遥无期。
一个人的痛苦不是来自前方的道路太崎岖,而是来自放眼望去前方无路可走。
不忍浊世,自沉汨罗

▊ 屈原多年流放时,楚国的形势愈发危急。到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次年,秦军继续深入。屈原眼看一度兴旺的祖国即将坍塌,自己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极度悲恸,于公元前278年(诗人62岁时)农历五月五日纵身投入波涛汹涌的汨罗江。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了他坎坷而忧愤的一生,但是他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由此激发的高昂的独立人格却留给后人无尽的精神财富。
屈原自沉汨罗之后,“楚人思念屈原”,“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杨佳川,每到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舟……,纪念屈原,赞美屈原。

《楚辞·渔父》记载,屈原被流放之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在江潭边沉吟、徘徊,一位打鱼的老人问他何以至此,他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独醒”,实际上是一种超出常人的意识和洞察力,一种把握时代脉搏和预测未来的超前意识。
在今天,每家每户独自为端午节这个节日的喜庆而忙碌着,插艾草,悬菖蒲,配香囊,裹粽子,涂雄黄,饮菖蒲酒,度过接下来多蚊燥热的季节。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含蓄的节日,从春秋战国至今,已绵延传承了近2000多年。这漫长的时光里,也许某些缘由早已淡化,但至少,它一直存在。
资料来源
《中国青年》《光明日报》《寻根》《中华活页文选》《理论与创新》《城市信报》等
?end?
整理 | 知音老年新媒体编辑组
图 | 网络
知音老年
与智者同行
与快乐相伴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