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愿为连理枝枣庄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印象枣庄

枣庄地名的由来和历史-印象枣庄
因为一个庄、记住一座城!
枣庄是山东省早期的省辖市之一。枣庄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枣庄是“因煤而兴”的老工业城市。
但是,你知道枣庄市地名的由来吗?

枣庄之名
枣庄在唐宋时就形成村落,因多枣树(指的是酸枣树)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朝廷允许民间开矿,鲁峄地区(即现在的枣庄市中区范围)“乡民开山取石为磨、碾,挖井取煤作薪”。有诗人满碧山描 写当时的情景为:“磨塘山欲尽,煤井地皆空”。当时由于开采技术所限, 或一家,或三家、五家经济殷实的人家合伙开采地表浅层煤炭。
随着煤炭的开采,逐渐地有移民迁徙到“峄北窑场”周围聚居。在各聚 居点,人们或以姓氏、或以地物村志等取名作标。比较有名的村落有:金庄 、三合庄、枣庄(因附近有一片枣林而取名)等。但在多年内枣庄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在外界并不出名。
至嘉庆元年(1796年)前后,朝廷继续实行“听民开采、不加禁止 ”的政策,使得“矿山得以开放”。此后,枣庄地区出现了“县诸大族若梁 氏、崔氏、宋氏,以炭故皆起家,与王侯埒富”的局面(《峄县志》)。 光绪五年(1879年),枣庄的名士坤金铭、李朝相、法玉昆等人上 奏,经李鸿章奏准,正式成立了“官督商办”的“中兴矿局”。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元月,“商办山东峄县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经奏请,注销“山东峄县华德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中“华德”字样,定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 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兴公司”。 民国元年(1912年),《中兴公司章程》正式施行。其中说明:“ 本公司总矿在峄县城北枣庄”。至此,枣庄地名在社会上才开始逐渐出名。
1928年首,建枣庄镇,直属峄县。1930年10月,枣庄镇划为 峄县第二区。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时期,枣庄镇一直隶属峄县。
1946年6月10日至10月7日,枣庄第一次解放期间,称枣庄特区,隶属鲁南第三专区,辖枣庄镇、中心镇、车站街、齐村镇、陶庄镇。1948年11月枣庄最后解放,称枣庄行政区,隶属鲁中南第五专区,辖枣 庄镇、中心镇、齐村镇、陶庄镇。
1949年10月,设在枣庄市现辖区内的县级党组织有峄县县委、枣 庄工委、滕县县委、麓水县委、临城县委(后改称薛城县委)、兰陵县委、凫山县委和白彦县委,都隶属于台枣地委。
1950年5月,台枣地委与尼山地委合并,建立滕县地委,隶属于中共山东分局。与之同时,台枣专署机 关与尼山专署机关合并,建立滕县专署,隶属于山东人民政府。当时设在枣 庄市现辖区范围内的峄县、滕县、薛城县、凫山县等县委、县政府,均隶属济宁地委专属。
1956年3月,撤销薛城县,其辖区分别划归滕县和微山县。 1958年3月,峄县撤销各区建制,将其所辖57个乡(镇)合并为 38个乡(镇)。9月,把38个乡(镇)撤销,建立了13个人民公社,年底合并为12个人民公社。11月21日,峄县县委、县政府机关由峄县城迁往枣庄。
1960年1月,峄县县委、县政府撤销、建立枣庄市委、市 政府,隶属于济宁地委,市直机关驻枣庄。 1961年9月,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枣庄市由济宁专署管辖改 为省直辖。11月,山东省委决定将原由济宁地委领导的枣庄市委改由省委 直接领导。至此,枣庄由一个普通的村庄名称上升为省辖市名称,枣庄也从 此步入了大发展的阶段。

枣庄市1961年成为山东省第四个省辖市,东依沂蒙山,西濒微山湖,南接两汉文化胜地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济宁。枣庄是被山东省列为市辖区人口超百万的七大城市之一,福布斯中国商业城市百强之一,中国城市竞争力百强之一,2009年国务院政策支持的东部地区唯一转型试点城市,201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中国老工业城市重点改造城市,是中国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首个二战城市,台儿庄战役在此爆发,铁道游击队在此诞生。
枣庄是近代民族工业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华资企业——中兴公司在这里诞生,并发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张股票,中国第一条民族资本铁路也诞生在这家公司。铁道游击队纪念公园、台儿庄大战纪念地被列入全国10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峄城之名
峄城为旧峄县治所,峄之名,一说来于峄南葛峄山(俗称天柱山);一说因峄境多山,众山连络为绎“绎”与峄同。峄县地处鲁南边陲,北依 沂蒙,南视江淮,物华天宝,山河秀丽。峄县因葛峄山而得名,《 诗经. 鲁颂. 闷宫》云:“保有凫绎”。《尚书禹贡》云:“峄阳孤桐”。《尔雅》云:“众山联络为绎”。古书所载与实地考证是基本相符的。峄境内城西北有凫山,东南十五里有葛峄山(注释谓“绎”与“峄”同),峄山之阳多产桐树,此山为众山在外围环绕。因此, 乾隆二十六年重修《峄县志》的序言中写道:“峄因山得名,其见于经传也屡矣。”自夏朝之后的4000多年里,一直为州县治所。

峄地设县,历史悠久,《 峄县志》记载始于战国时期。峄县志也是山东省最早的县志之一。《史记》有“春申君以荀况为兰陵令”之语。当时,兰陵县已纳入楚国版图。据考证,兰陵县治在今峄城城区东18公里处之兰陵镇,兰陵县是峄地历史上最早归属的县。秦灭六国后,大力推行郡县制。初始全国分为36郡,后逐渐增至48郡。秦时,峄地分属 薛郡之薛县(今滕州市东南), 泗水郡之傅阳县(今 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候孟村。《公单传》逼阳即作傅阳。逼、傅音同也),东海郡之缯县(今兰陵县向城镇鄫城村。元《通志》曰:鄫,亦作缯)、兰陵县(今兰陵县兰陵镇)。在苏鲁交界如此狭小的区域内,设置了众多的郡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鲁南苏北地区,在当时是一个开发时间较早、文明程度较高,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其军事战略地位也相当重要。
西汉时期,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峄地除南部属楚国之傅阳县、西部属鲁国之薛县外,其余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兰陵、缯、阴平、建阳、都阳、新阳、昌虑、合乡等县。承作为县一级行政区的名称,西汉初年第一次在历史上出现,从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承作为一个古县名,在峄之名未出现之前沿用了上千年。清光绪版《峄县志》载:“承县,其地西不及阴平,南不及逼阳,东北不及缯、兰陵。疆域之狭,仅得今境十之二三。”承县,因承水而得名。承水,即今峄城大沙河。光绪版《峄县志》载“承县故城在县西北一里。”即今峄城大沙河西,徐楼至岳台子一带。峄城城区在尔后的历史中作为县、州、郡的治所也拉开了序幕。东汉时期,峄地属东海郡之承县、阴平县、兰陵县、昌虑县、合乡县、彭城国之傅阳县、琅琊国之缯县等。 光绪版《峄县志》载:“峄为缯、承、兰陵之旧疆,匡、疏诸贤之故里。”缯、承、兰陵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缯,古国名。夏帝杼封其仲子曲烈于此。其故城位于今兰陵县向城镇鄫城村。缯作为县、州之名,兰陵作为县、郡之名,此二者之辖区、治所多与现之峄城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国时期,峄地南部属彭城国之傅阳县,东北部属 琅琊国之缯县,其余大部属东海国之承县、兰陵县、阴平县、昌虑县、都阳县等。
西晋时期,东北部属琅琊国之缯县,南部属彭城国之傅阳县,其余大部属东海郡之承县、兰陵县、昌虑县、合乡县等。西晋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分东海郡之兰陵、承、咸、合乡、昌虑5县置兰陵郡,治所在承城。光绪版《峄县志》载:“晋初,立兰陵郡,治承,县地始大。”自此,承县城在历史上首次成为郡、州之治所。东晋十六国时期,疆域变动频繁,峄地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至东晋末全部属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沈阳乱码大楼。在近300年的纷争中,兰陵郡自设立后,除在北魏短时间被废,之后又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复置外,长时间存在,其郡治在承城。一说,其郡治曾短时设于昌虑县。 隋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废兰陵郡天之佛。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承县,置缯州,又析置兰陵县,峄地属缯州之承县、兰陵县。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鲍正芳,省兰陵县入承县,峄地为彭城郡承县。不久又改承县为兰陵县,移治缯州故治所。 唐时,峄地初属 沂州承县。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置缯州,治承县(承,古作承,《旧唐书》变作丞,《新唐书》又省作氶),辖承县、兰陵、缯城3县。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又废缯州,省兰陵、缯城二县入承,属沂州。光绪版《峄县志》载:“唐承县仍理缯州城,至宋移理今县。”唐末五代十国时(公元907—960年),峄地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为沂州承县。北宋时,峄地属沂州承县(望)。望是唐宋时州县的等级名,一般按其地位的轻重、辖境大小划分,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由此可见,当时的承县是个比较大的县猝不及防造句。

  金时,峄地初属邳州承县。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改承县为兰陵县,仍治承城。至此,始于西汉初沿用了1400余年的承县之名不复存在。金贞佑四年(1216年)三月,县治移至土娄村。治所在今吴林街道办事处后土楼河村。金兴定中(1217—1222年),置峄州,治所在故缯州城,即今峄城区政府大院附近。自此,峄之名沿用至今。 元时,峄地属益都路峄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兰陵县入峄州,下无辖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属济宁府。自此,峄县之名一直沿用至1960年。洪武十八年(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清沿明制,为山东省兖州府峄县。民国初,峄县属山东省济宁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属省。清光绪版《峄县志》载:“其地北兼缯、兰陵,负抱犊五崮之险;西缘薛水,跨有蔇、郳、建陵全境;南逾河,达傅阳,据皇邱之阻;而东割武原、良城之半。疆域之扩,十倍于汉、晋。” 故民间有邹、滕、峄为鲁南三大县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峄县人民政府驻峄城,隶属台枣专署。1950年5月,台枣专署撤销,峄县隶属 滕县专署。是年,撤销麓水县,其所辖庄头区划归峄县。1953年7月,撤销滕县专署,峄县改属济宁专署。同年7月,白彦县撤销,其所辖北庄、东凫山、西集三个区划归峄县;于1948年2月设立的兰陵县撤销,其所辖底阁、兰城店、马兰、唐庄、涧头集、台儿庄六个区划入峄县。1958年11月21日,峄县治所迁驻枣庄镇。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在原行政区域基础上建立县级枣庄市,仍属济宁专署。1961年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1962年,建立峄城区至今。
山亭之名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记载:“山亭,在高山前,於菟城后,飞云台上,俗传於菟丞相所筑,山亭之名以此,亭废台尚存。”

於菟城在今山亭区山城街道东南约500米处。古城位于高山(今翼云山)之阳,吴戢山(即今“坞土山”,本是因城得山名"於菟(wū tú)山",却今讹为"坞土山" )之阴,北临薛河上游南支流,东西被三山和观山所夹持。居于高地的於菟城扼守着薛河北岸的东西古道,是一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的军事重镇。
据考,於菟城兴建于楚齐国对峙的春秋时期,楚国镇守北部要塞的防御城池。它是由当时的楚国将军於菟(楚国令尹斗谷於菟,旧时也有人称之为於菟丞相)所修筑。
与於菟城一河之隔柯尔摩,北有军事瞭望的“飞云台”。民国年间的军事战略地图上,就以古城的“飞云台”作为军事地标的。兴建春秋时期的於菟城,最终毁于战国末期,至今遗址尚存。2010年12月,於菟城遗址,被枣庄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枣庄市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献记载: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载:“於菟城在县东七十里高山前、薛河南,或云是於菟将军镇守高山寨之城也,无碑记可据。城后水氵剪出一石刻所云:‘倒流有无水,有石却无山。银瓶盛翠玉,挂在树之间。’不知何代何人作,其义不晓,殆似异人隐语也。”。
清·乾隆三十五年《兖州府志》载:“於菟城在县南七十里高山前、薛河南,或云是於菟将军镇守高山之城也,楚人称虎为於菟,山必有虎祠以铸之耳。”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载:“於菟城在县南七十里高山前、薛河南,或云是於菟将军镇守高山寨之城也。”。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志》记载:“山亭,在高山前,於菟城后飞云台上,俗传於菟丞相所筑,山亭之名以此,亭废台尚存。”
飞云台,乡人世传为点将台,在於菟城正北面,芋菟城跨河垂直距离飞云台190米。旧时飞云台,据传高18米,直径25米,高耸入云,时有云彩掠过,上面古时建有亭子,旧说此为山亭之得名。台上不知何年何代建有玉皇庙一座,盖文革时期被毁。飞云台从前被周围村民挖土整路垫宅基地等,几乎挖掘殆尽,其残存基本消失。 现此残台处,海拔138米,上面新建有三开间玉皇庙。

早在7300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山亭、西集等地曾发现多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夏朝时期(约前21世纪-前16世纪初),南部属鄫国,北部属滕国。殷商时期(约前16世纪初-前11世纪),南部先属 蔇国,后属大彭国,北部为 邾国刘梦夏。西周时期(约前11世纪-前771年),南部属 郑国,北部属小邾(郳)国。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南部属郑国,北部属滕国和邾国。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前期佛门小僵尸,南部属兰陵,北部属滕国。前254年,现山亭区全境属楚。
秦(前221年-前206年),南部属鄫县,北部属滕县。西汉(前206年-公元25年),南部属楚国氶县,北部属鲁国、沛国滕县。东汉(25年-220年),南部属琅琊国的氶县、鄫县;北部属鲁国、沛国、蕃县、合乡县。
三国(220年-280年),南部属 东海郡氶县、北部属东海郡蕃县、合乡县。晋朝(265年-420年),南部属兰陵郡氶县,北部属彭城郡蕃县。南北朝(420年-589年),南部属兰陵郡氶县,北部属鄫郡蕃县。
隋朝(581年-618年),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罢兰陵郡,586年(隋开皇六年)改蕃县为滕县,北部属滕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分氶县,置 缯州、兰陵县。 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缯州,省氶县入兰陵县,山亭南部属之。
唐朝(618年-907年),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分属 沂州琅琊郡氶县和滕县。宋朝(960年-1279年),南部属京东东路徐州琅琊郡氶县,北部属京东西路徐州彭城郡滕县。金代(1115年-1234年),南部属峄州,北部属滕州。元代(1271年-1368年),山亭区全境属山东西路,南部属峄州,北部属滕州。
明代(1368年-1644年),山亭区全境属山东省济宁府(后属兖州府),南部属峄县,北部属滕县。清代(1636年-1911年),现全境属山东省兖州府,南部属峄县,北部属滕县。
中华民国(1912年-1949年),镇街先后分别隶属滕县、峄县、峄县抗日民主政府,滕峄边工委(县委), 费滕峄中心县(实验县), 双山县、 麓水县、 白彦县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镇(街)先后属滕县、麓水县、白彦县、峄县、枣庄市齐村区管辖。
1983年11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备案,由原滕县东部8处山区乡镇和原齐村区北部6处山区乡镇合并组成山亭区,为枣庄市市辖县级区。
薛城之名
薛城区位于枣庄市西部,原名:临城。临城的由来:一说是汉代临王所建之城。一说是临近历史 悠久的古薛城。 其实,在北魏皇兴二年(公元468年),临城设立过永兴县(城址据考在今临城南大桥以南一带),永兴县历经东魏至北齐废,存史不足百年。临城正是临永兴县城而得名。

夏商时期奚仲封薛国,(今薛城区陶庄镇奚村)。春秋战国时期,齐相国田文(孟尝君)治薛期间,大规模筑城,使之成为周长二十八里仅次于齐都临淄、曲阜的东方大城。故城遗址在滕县官桥镇境内,薛城得名源于此。西汉分属鲁南薛县、沛郡广戚县和东海郡新阳县、郡阳县。东汉分属鲁国薛县、彭城国广戚县和东海郡丞县、阴平县。隋至清,薛城隶属蕃县(曾更名为滕阳、滕县)、丞县(曾更名兰陵县、峄县)。
薛城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属东夷族。东夷族的分支任奚氏源出于区境北部的薛河、蟠龙河一带, 河北岸奚公山(今名千山头)上有薛国始祖奚仲墓和奚仲造车遗迹。千山头南麓有奚邑遗址。奚仲首封于滕州市张汪镇、官桥镇一代的古薛国。薛国故城内有龙山文化晚期的宫城,与奚仲封薛时间相当。
夏商时期,任氏族立国于奚、薛、邳一带,在地愿为连理枝称薛国又称邳国。今薛城区境时为薛国腹地。西周时期,区境内出现奚、常两个城邑。 奚邑在今区境北部的奚村一带,常邑在今南常、沙沟一带,二 邑隶属于薛国。
春秋战国时期,薛国衰弱,受侵于齐、鲁。 鲁国侵占奚、常二邑,齐国侵占薛邑,更名舒州。任氏族被迫迁于下邳(今江苏省邳县)。后舒州改称徐州,也称薛,奚、常二邑隶属于徐州。徐州是列国交争之地,先后属齐、属宋、属鲁、属楚、属秦,其间隶属于齐国的时间最长。齐大将田忌(字子期)、相国田婴(靖郭君)、田文(孟尝君)曾先后受封于此。 故田忌又称徐州子期,田婴、田文称薛公。故城遗址在滕县境内,今称薛国故城,薛城得名源于此。
秦时,秦实行郡县制, 今薛城境域西部及东部属薛郡薛县,南部属泗水郡戚县。西汉时期,今薛城区境西部属鲁国薛县、沛郡广戚县,东部、南部属东海郡新阳县、建阳县。东汉时期,撤销新阳、建阳二县,今薛城区境东部、南部属东海郡丞县、阴平县。西部属鲁国薛县、彭城国广戚县。
西晋时期,撤销阴平县并入丞县。今薛城境域 分属薛县、广戚县和丞县。西晋亡,“五胡”在中国北方混战 达百年之久,本区境先后为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 卑)、前秦(氏)、后燕、南燕(鲜卑)所据。东晋后期,晋灭南 燕,全境归东晋,仍隶属上述三县。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撤销广戚并入留县。今薛城境 域西部属宋彭城郡之薛县、留县,东部、南部属兰陵郡县。 467年至550年,区境西部、南部属北朝魏永兴县、薛县, 东部仍属丞县。南北朝后期,北齐撤销永兴县,因临城设立过永兴县。永兴县历经东魏至北齐废,存史不足百年。临城正是临近永兴县城而得名。
隋至清首阳大君,蕃、氶二县多次更名,蕃县曾更名滕阳、滕县,峄县曾更名兰陵县、峄县,但临城境域大体已定。自隋至清凡1300余年,除清中期西部前洛房村属沛县的广戚乡外,临城境域隶属滕、峄二县未变。

临城真正成为重镇,是因为明代在此设立临城驿。 明洪武二年(1369年),滕县知县薛原义主持在临城建驿馆(馆址在今临城小学内),(注:康熙五十六年《滕县志》载:“临城驿,在县南七十里,明洪武二年,知州薛原义建。永乐十三年知县周贲重修正德十一年峄县主簙王弼有重修。明末俱废。皇清驿丞贾承杰重修鼓楼。”)临城驿南通江苏利国驿,北达滕阳驿,是当时北京至南京道中的重要驿站之一,明永乐皇帝北征凯旋时曾在临城设立行幄。临城驿直到清后期,随着铁路的开通和现代邮政的发展而裁掉。明正德年间:滕县为九乡八十一社,临城柏山乡临城社。
康熙十一年:临城 离方十二保;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兖州府总捕同知(五品)移驻临城,邻驿站起造衙署,后总捕同知撤,滕县又在临城改设分县衙门,称临城分县,百姓习称“二衙”。临城分县掌管逮捕、审批犯人工作,至民国初年被裁撤。嘉庆十八年:临城为弟字十二保,辖周边十四个村;临城还在清代设为同知府、二县衙。
民国初年:临城为弟十二区,辖十二个村,即临城、张桥、西丁桥、东丁桥、古井、泥沟泉、付庄、绳桥、洪家洼、种楼、临城车站。1908年修建津浦铁路火车站-临城站,使临城镇更加繁荣而出名起来。1944年,沛滕边办事处改设临城抗日民主政府。1945年抗战胜利后始称临城县政府。
临城是现薛城旧称衣柜迷藏,是铁道游击队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民国大劫案的发生地,有较为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是全国知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9月,山东临城因与河北省临城县重名,滕县专署(地级)按上级指示“保大撤小”将其更名为薛城县,因古薛国涵盖临城一带。1956年撤销薛城县,临城又回归滕县成为第八区。1960年,国务院批准建立枣庄市,1962年又升为省辖市,同时撤销峄城县妖女莫逃,成立峄城区、薛城区,将原属薛城县的部分自然村划归薛城区。
台儿庄之名
据《峄县志》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俗称“天下第一庄”,当时“商贾迤逦,入夜,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明、清两代的帝王,每每经京杭大运河巡视江南,都要在台儿庄登岸巡游。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看到繁荣的商贸业,南来北往的舟楫,称台儿庄是“天下第一庄”,他在台儿庄不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而且还留下了一首触景于韩庄、构思于运河、诗成于台儿庄的佳作:“韩庄水气罩楼台,雨后斜阳岸不开,人在长亭深处好,风帆一一眼中来。”

“台儿庄”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曰以姓氏命名。因始居者为邰、花两大家族,故称“邰花庄”,渐演变为“台家庄”、“台庄”。二曰以地理实体命名。依据有二:其一,《明史·河渠志》云:“台家庄……诸处皆山岗高阜”,言此地居高。其二,古台儿庄四周天然水道纵横交错,地势低洼。每逢汛期,诸水汇集,一片汪洋,唯有台庄可免水患。鉴此,先人筑台避水而居,以台地名村,亦属顺理成章。城内至今尚有“凤凰台”、“朱台”、“金台”旧址。至于为何称“台儿庄”,据传属“台庄”简称的儿化韵所致。
在台儿庄流传最广的是,乾隆皇帝巡游台儿庄,发生在台儿庄城一处私塾--翠屏学馆的故事。相传,这所私塾里,出过一个神童。有一年,乾隆皇帝途经台儿庄,听到唢呐声声,经过询问,知道有一家人在办喜事。
乾隆皇帝决定凑一下热闹,于是派人送来三枚铜钱和一联喜帖。喜联只有上联,写的是:“三枚铜钱贺喜,嫌少莫收,收者爱财。”主家看了这个上联,不知如何是好。不收三枚铜钱,意味着嫌万岁爷给的钱少,那是欺君之罪,收了三枚铜钱,又落了个“爱财”的恶名。就在许多饱学之士为此发愁的时候,在私塾里读书的一个孩子跑了过来,挥笔写出下联:“一间茅屋待客,嫌贫莫来,来者好吃。”乾隆皇帝看了此联,冒着“好吃”的恶名赶来,询问是谁对出如此智慧的下联。主家叫出那个只有十岁的孩子。乾隆皇帝大喜,当即封他为七品官。
这个孩子,在乾隆皇帝面前为族人争了面子,于是大家抬着他满城游行庆贺。因为这件事,外乡人把这个城镇说成是“抬儿庄”,后来演变为台儿庄。

台儿庄地区历史悠久,从马兰屯镇西兰城店村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代的文物,邳庄镇赵村出土的岳石和龙山文化时代的文物以及龙山文化时代的晒米城遗址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周穆王时期,徐国崛起,区境被纳入其版图。两周之际,辅伯徙国于黄邱山套,是为逼阳国。周简王二年(公元前584年),吴伐徐,区境运河以北地区改属吴国。周灵王三年(公元前563年),晋、鲁、曹、邾四国联合灭逼阳,赠其土于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区境运河以北地区改属越国。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让泗东百里与鲁,区境运河以北地区改属鲁国。周安王二十年(公元前382年),齐楚联合伐鲁,区境运河以北地区改属楚国。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齐灭宋,逼阳故地改属齐国。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楚伐齐,逼阳故地改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区境属泗水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运河以南地区属楚国彭城郡傅阳县,茅茨河以东地区属楚国东海郡兰旗县,以西属东海郡承县。汉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东海郡改为中央直属。汉宣帝地节元年(公元前69年),彭城郡亦改为中央直属。 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撤彭城郡,傅阳县复归楚国。王莽代汉(公元前9年),改东海郡为沂平郡,所辖之兰旗县改称溥睦县,承县改称承治县。傅阳县改称辅阳县。
东汉恢复旧县名,兰旗旧地并入承县。东汉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更东海郡为东海国。 章和二年(公元88年),楚国改称彭城国。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郡国以上置州,东海、彭城均隶徐州。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东海国除,复为东海郡。
晋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承县改属东海郡析置之兰陵郡。武定五年(公元547年),更属兰陵郡承县。隋 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郡置州,承县属徐州。 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废州置郡,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彭城郡。
唐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兰陵县复称承县,属鄫州。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废鄫州,以承县属沂州。安史之乱后,沂州隶沂兖海镇,后改泰宁镇。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泰宁镇并入宣武镇。宋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废支郡直属中央,区境属沂州承县。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金国改承县为兰陵县,隶邳州。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改为峄州兰陵县。
金时,先属 山东西路,后为河南路邳州兰陵县辖,后改属峄州 兰陵县。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元灭金,区境属燕京行尚书省归德府峄州兰陵县。元时,为山东西路峄州兰陵县辖,东南少部分属邳州武原县。淳祐十一年(公元1245年),燕京行尚书省改称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 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置中书省,兰陵属之。
明时,先属山东省济宁府,后为兖州府辖。洪武二年降峄州为 峄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区境属中书省济宁府峄县。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撤中书省,区境改属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明洪武九年(公元1384年),改属兖州府峄县。清朝属山东峄县,现张山子镇部分地区属 滕县。民国时期沿袭清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3年8月为山东省兰陵县辖,1953年9月至1960年1月属山东省峄县,1960年1月至1962年5月属枣庄市,1962年6月始设台儿庄区。1971年至今为枣庄市台儿庄区。
滕州之名
据《史记》、《国语》和明、清、民国年间的滕县志记载:“黄帝有二十四子,赐土得姓者十四。其第十子封于滕”于正升。“滕”字始见于此。当时滕地温湿多雨,彭菲茗泉流腾涌,故以“滕”为名。
秦于今滕境置滕县、薛县。滕,作为县名始见于史册。西汉初,高祖析小邾置蕃县。隶属豫州刺史部鲁国。汉武帝时改滕县为公邱县。东汉时,公邱县属豫州刺史部沛国。建安三年(198年),分东海郡,于昌虑县置昌虑郡,不久又改为昌虑县,其他县照旧。三国时,滕境各县属魏,魏沿袭秦制。西晋仍袭汉制。蕃县、薛县、公邱县都属豫州部鲁郡。元康年间,将蕃县、薛县改属徐州部彭城国,将东海郡的昌虑县改为属徐州部兰陵郡。
东晋,晋安帝义煕五年(409年),晋克复青、徐,撤销薛县、戚县,将其地划入蕃县,属兖州部。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安三年(457年)撤公邱县,置阳平县属兖州部鲁郡。孝昌二年(526年),于徐州部始置蕃郡,领蕃城(即蕃县)、永兴(今薛城区临城镇)、永福(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崮岘)3县,郡治蕃城。东魏元象二年(539年)撤销蕃郡,并入彭城郡。武定五年(547年)又置蕃郡。复置薛县。
隋初,开皇六年(586年),改蕃县为滕县。开皇十六年(596年),升滕县为滕郡,郡治滕县;不久又将滕郡改为滕县,县治在蕃县故城,属徐州部彭城郡。

唐代滕县属河南道徐州异能之复活师。元和年间,县城东移二里筑新城(今滕州城的旧城区)。五代因之。北宋兼置滕阳郡。
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金置滕阳州。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改为滕州,辖滕、沛、邹县和陶阳镇,属山东西路。元因之。
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除滕州,滕县隶属山东布政使司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升兖州为府,降济宁为州,滕县改属兖州府。清沿明制。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滕县属岱南道。民国四年(1915年)滕县改属山东省济宁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存省、县两级。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行政院规定省以下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滕县属第一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济宁),为一等县。抗日战争期间宝泰金号,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2月,中国共产党滕县委员会于大赵庄成立;8月,以津浦铁路线为界分为滕东、滕西县委。1940年7月,滕西县委撤销。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滕东县委改为滕峄边工委。抗战前期,县境各抗日民主政权隶属中共山东分局第一区党委鲁南区。民国三十年(1941年),滕境属鲁南行政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9月,滕境属鲁南行政区第二专属区。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4月,中共滕县县委、县政府在东庄里成立;7月,设临城县;8月,设凫山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滕县、凫山县、临城县隶属鲁南行署第二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月,滕县改为麓水县,4月,将双山县改为麓水县,恢复滕县;撤销凫山县,原滕县沿湖地区归属滕县,官桥以南归属临城县。此时,滕县属鲁南区行政公署第一专署。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春,滕县属徐兖绥靖区,8月调整山东行政区划,滕县属鲁西南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次解放滕县。9月,滕县属鲁中南行政公署第四专署,临城县属第五专署。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949年7月,滕县属尼山专署。
1949年10月1日,滕县属鲁中南行政公署尼山专员公署。1950年,尼山专区和台枣专区合并改为滕县专区(驻滕县)。1953年9月,滕县专区和湖西专区合并为济宁专区(驻济宁),同时,撤白彦县,将其所辖原属滕县的徐庄等5个区划归滕县;建立微山县,将滕县所辖湖域划入微山县。
1956年3月,撤薛城县、凫山县,将其所辖部分地区划入滕县;12月,山东省调整县的等级,滕县由甲等县升为特等县。
1960年3月,将滕县临城公社的164个自然村划归枣庄市。1983年11月,枣庄市齐村区改为山亭区,将滕县东部的店子、冯卯、辛庄、徐庄、辛召、山亭、桑村、城头8个公社划归枣庄市山亭区。

1988年3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函[1988]43号”《国务院关于山东省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的批复》,决定:“同意撤销滕县,设立滕州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滕县的行政区域为滕州市的行政区域”,隶属枣庄市。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考古发掘的距今7300年的“北辛文化”遗址,表明这里是中华民族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滕州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造车鼻祖奚仲、孟尝君、毛遂的故里。此外,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曾被封于山东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已被毁)。

金玉 辑录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