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婚姻测算瀛湖1139期-李小洛诗书画

瀛湖1139期-李小洛诗书画

2016年6月7日
蜀河市民
刘 宁
20世纪最后一年的春天,山花烂漫了秦巴山地,绿色浸润了汉江和蜀河两岸,黄昏时分,陈长吟走进蜀河古镇。窄仄幽深的青石街巷,层层叠叠的石阶石墙、鳞次栉比的民居院落、甘甜清冽的古井清泉,这一切的一切深深地镌刻在陈长吟的心里。他心潮澎湃,不住地说:这儿就是我要找的源点,我的精神故乡啊!
住进一个叫“夜明珠”的小旅店。挂在小旅馆灶头的豆腐干,已被炊烟熏出黄亮沁人的油,悬在屋檐下的腊肉,经过日晒夜露精廋红亮,傍晚时经过柴火铁锅焖炒出来乙一zoo,让陈长吟没齿难忘。茶足饭饱后,踏上古镇石板巷道,眼前坡地院落连片成阵,好一片独特的陕南民居建筑群!
返回西安后,陈长吟连夜写了《蜀河古镇》一文发在古城热线栏目上。不久便呼朋引伴在古镇里住了那么一阵子,大伙在街巷里拍照,集市上看风景。再后来,又组织一大帮子艺术家到蜀河采风,省上的、京城的以及其他地方的作家、艺术家纷纷加入陈长吟的蜀河采风队,大家与当地政府座谈古镇建设,就古镇保护事宜,陈长吟专门给蜀河所属的旬阳县委马书记写了公开信。蜀河很快成功申报为陕西省历史文化名镇,陈长吟再次组织人马为蜀河古镇编写宣传书册,为下一步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做准备。从1999年到2018年,二十年间他写蜀河的文章在海内外几十种报刊上发表,七下蜀河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故事。2018年的夏日,蜀河镇政府将一张烫印着“蜀河荣誉市民”的证书颁发给了陈长吟,从此,陈长吟正式成为蜀河市民,做了名副其实的汉江之子,且是那个最特殊、最有个性的一个。二十年时间,蜀河当年呀呀学语的孩童都已长成英俊青年,镇长也换了好几任,陈长吟一如既往地往古镇上跑,摸遍了古镇上每一块青石,访遍了镇上的每一座老院子,阅尽蜀河春夏秋冬,品味蜀河朝晖夕阴。可要问陈长吟每次到蜀河什么心境?每次看到古镇建筑群是什么感受?我不知道。
为此常一娇,我也多次走进蜀河,在走完蜀河大小街巷之后,一定要站在高高的鸣盛楼上远望,我看见整个蜀河古镇宛如一枚长长的芭蕉叶,从南向北伸展开来,叶脉上有一条条街巷,街巷中有一个个节点。最南端是杨泗庙,庙前古木参天,无数条红绸垂挂在古木上,便可猜测有多少善男信女曾在这里许愿祭拜。庙所在石窟前的岩石上至今还留有明弘治十一年和万历十一年汉江洪水题刻。蜀河古镇1700多年历史,镇因汉江和蜀河而生,汉江和蜀河也多次给古镇造成覆没的灾难,然而洪水涨,洪水退,古镇依然存活着林世琴。从杨泗庙山墙向外望去,是悬崖,陡崖上开凿石径便为岩嘴码头,这是叶脉的又一个点,有了它才将蜀河与汉口连接起来,才知道为什么蜀河被人们称为“小汉口”。汉江从秦岭南麓陕西宁陕县发源,由北向南一路欢歌流淌下去,至汉口汇入长江。汉口是汉江在下游与长江交汇的一个大物资集散地,蜀河镇则是汉江上游的一个小物资集散地。“咳哟哟,牮起脚呀!吆好!好爬地呀!吆好!使把劲啊!咳哟哟!”不知怎地,耳边总能捕捉到码头上一天到晚船工的号子声连绵不绝,好像还能看见拉纤的纤夫赤裸的上身在阳光下闪着古铜色的光泽,这不是一幅绝美的油画吗?不,这是汉江上老百姓顽强拼搏的一种生命呈现。我走上前想帮着他们扯一扯那深深勒进肩头的纤绳,或者帮着他们搬一搬扛在肩头的货物,然而我不能,因为从1975年以后,蜀河就停止了水运,现代化公路运输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水运,纤夫和船工这两个职业早已消亡。如今,沿汉江是一条平坦的柏油公路,一路走来,青山绿水相迎,汉江里时而也见船只,但都是停泊着的,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
然而,当蜀河结束航运史时,另一页历史即将揭开,陈长吟就是来揭开蜀河另一页历史的那个人贝尔妹。杨泗庙后街有很多院子,我好像看见陈长吟在冻绿扁巷一一幢老院子里泼墨写字,浓墨在狼毫笔上慢慢延展开来,像是一幅水墨画,正好这天天下雨,水涌文长,蜀河市民在纸上写道:“汉水边上有我的故乡。蜀河是汉水的支流。在蜀河与汉水交汇的地方,座落着蜀河古镇。到了蜀河镇,我仿佛回到了童年。”是啊!一个文人无论漂泊多久莫林的眼镜,心总系着故乡;一个行者无论走了多远,心里总装着故乡的江河。多少年后,蜀河102座老院子里会住满各式各样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有许多像陈长吟这样的作家、艺术家,他们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写作室坂本九,或者工作坊,古镇因人的活动而生机勃勃。孩子们在窄巷里捉迷藏,新嫁娘们在长长的巷道里拍婚纱照。这个样子的古镇便是流动的画,无声的诗。
激活的不仅是蜀河的那些老院子,还有那些前现代社会的行会会馆、商家店铺。黄州因苏东坡著名,黄州会馆因湖北“黄帮”客商们而建造。当年这些湖北人一定花费了不少钱财,用尽了心思,因此,几百年过去了,雕梁画栋中依然可见当年富丽堂皇的气势。是啊,会馆是最能说明一个市镇繁华程度的建筑,蜀河镇有陕西帮的三义馆,本地帮的火神庙,湖北帮的黄州馆,江西帮的万寿宫和船帮的杨泗庙,林林总总的会馆证明明清时蜀河确是洵阳县的钱窝子。那儿有钱挣,那儿就会聚集着一大拨手艺人,钱窝子引来无数工匠,金匠、银匠、铜匠、木匠、瓦匠、窑匠、漆匠、篾匠、染匠、石匠、篓匠、皮匠、秤匠、弹花匠、伞匠、补锅匠,还有剃头佬、杀猪佬、船夫、脚夫、纤夫、渔夫,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将小镇鼓噪的热气腾腾,恒玉老、复兴恒、益泰恒、日升恒、廖福春、同春福、源茂玉、吉庆和八大商号比肩连袂地排在街市上,谁能说蜀河当年不是生意兴隆、生命力旺盛?如今这些老字号都已成为残垣断壁,只留下一块匾额,一个标记牌,或者什么多没有留下,陈长吟用文字和深情将它们一一复原、激活,翻开《汉水边的老镇》《五下蜀河滋味长》等文章,这些手艺人正笑吟吟地和你说话呢!这些老字号里人声鼎沸、熙熙攘攘。
文化说是抽象的,其实是最实在的,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哪一样都是文化的花蕾,洒在生活里让人体味。是啊,蜀河的梧桐树叶红了,清真寺后大片的檀木树郁郁葱葱,一棵紧挨着一棵。我在蜀河饭馆里要了稠酒、蒸面、炕炕馍。陈长吟说,最能拴人的,便是这故乡的味道。蜀河有陈长吟说的故乡的味道吗?当然有。在蜀河飘雪的时候,腊月里家家户户开始做腊肉、豆腐,等祭完灶神,蒸完年馍,大伙就想起住在镇上的那个特殊市民,吵吵嚷嚷地拿着大红纸找陈长吟为自家写春联。作家把纸对折了几回,铺展开来,想想写些什么好呢?“蜀河福地,风调雨顺,天顾人兴,文脉流传”,写好这些对联时,窗外皑皑的雪簌簌地落在木门上、屋檐边,以及屋檐下的红辣椒、熏鱼、腊肉上,故乡的味道便在蜀河上空弥散,淡淡的,又浓浓的;远远的,又近近的。
一切的文化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口鼻品和嗅,更要用心去体味。在古镇鸣盛楼顶以俯视总览的视角看到的,或者梦幻到的情景,都在古镇的街巷,屋顶、江边弥漫。陡然间懂了二十年来陈长吟七下蜀河究竟为了什么?懂了他怎么就做了蜀河的市民呢?中国文化的承载和传承绝大多数依靠文字,但也有不少不依赖文字而以实物的形式存活着的,其中就有建筑。事实上,中国文化素来重视金石书画,少强调建筑。各朝代对金石书画的爱护和鉴赏,并不在文章诗词之下,这便是中华文化精神悠久绵长的原因。可除去金石字画,还有建筑。矗立在中国大地的建筑以它的真实存在证明了自己曾经存活的历史,以遗迹的形式表明往昔的辉煌记忆,然而人们对建筑的关注多在于宫殿、楼阁,少谈及民居。可是,广袤的大地上,随处可见遗留在地面上的斑驳残破的古城池,里面隐藏着各种各样独有风格的民宅民居。城市是一种区别于乡村的聚落形态,城市中国恐怕是华夏这片土地上最大的特产情定爱情公寓。放眼望去,多少古城掩埋在风沙里?统万城、楼兰古城、交河古城,又有多少古城述说着旧日的辉煌和故事?偃师古城、隋唐长安城、大宋开封城、明清紫禁城,等等。
蜀河古镇以完整而别有韵致的姿态屹立在蜀河、汉江边上,以拙朴、厚重的秦巴山区大青石垒起一座属于老百姓自己的城。像中国所有精心修建的堡垒、市镇、庄园一样阿丁新浪博客,蜀河古镇遵循中国城镇选址的基本原则靠山临水,有水便利于生活,有水利于航运。深处秦巴山地,市镇的建设就有就近取材的优势,垒石为山墙,垒石成屋舍布华泉,铺石成路径,砌石成桌椅。蜀河古镇是石的世界,山居建筑体现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陡峭的山地地势使蜀河民居有了不同于平原、盆地住宅的山地特征。再辅以商铺、会馆、邮局、钱行、寺院各种市镇设施,便构成一个小社会。蜀河容华绝代,但曾经默然深藏秦巴山中。谁能想到有一天它面世时,人们揭开它面纱那一刻的惊艳和欣喜。
毫无疑问,陈长吟是蜀河古镇的知音,是这些古建筑的赏识者和守护人。他将这汉水流域唯一留存较完整的明清建筑群,捧在手心里用心呵护,这是汉水文化的活标本啊!既然如此,它何尝不是中国人的精神故乡呢!沿着汉江行走,一江碧水流淌着三千里乡愁,这是山清水秀的江南滋味,这是野而秀的南国的北方,北方的南国的气息,南腔北调、秦声楚语,外域习俗相互兼容,从而才孕育出蜀河五方杂措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春来汉水波起鱼儿跃,小汉口南江风情一水收。”蜀河古镇的魅力在这两句诗句里,蜀河市民陈长吟的价值在于,他是蜀河古镇这汉水文化活标本的发现者和守护人。现在的中国作家大多是坐家,从这本书读到那本书,缺少一种野外考察精神,因此,长期脱离土地与生活。他们大多喜好品茗饮酒,吟咏风月,闲暇时写些花拳绣腿文章。然而,陈长吟以一个作家的文化担当精神,却将自己的生活与地域文化建设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也是一种大写作精神。生活中,陈长吟是一个温润如玉的作家,他身材高大,性格却温软和气,他左手带玉,右手握笔,南人北相,心里柔软得很,但在静水深流中用脚踏出一座古镇,用心守护了这座千年古镇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古镇新的内涵和意义。
又一次去蜀河的路上,我问陈长吟:如果有来生,你是否还愿意做蜀河市民?他开心地笑了,回答说:我愿意!

安康看山
董信义
在安康看山,如品茶谈诗,似闲云野鹤,仙道问天。看山离不开水,水润岭南,水收山魂,水留人心,而人则心智高远,登高望山,山和山比肩江南哥,人和人争雄,山在眼前,也在心间。
看山如果一人独看,那山就是自己。山有多高,路有多长。一人凭栏看山,身外是浮世光影,是欲念磁耶洛因场,山就化归人形,功名困扰,自在难安。如果和同道一起看山,各自品行性,景致两忘,醉在山水,乐在同趣。而在安康看山,同行的是师道文友,看的是蜀河古道,游的是羊山野趣,细细回味,如闻陈酿,似回本真,自然造物,别有洞天。
在蜀河古道,古风犹在,民风淳厚。随意坐在一块青石板上,就能听到山在向汉水低吟,谁知千年楚汉,一水一山相牵。谁又识得东方面,巴山夜雨几人眠。走走在蜀河古道,屋舍依山而建,古镇盘古出新。湖广商贩,秦汉武士,茶楼会所,演绎着南北融合,文化交汇的二黄曲调。站在古镇看山,山是依托,更是依靠。沿山看汉水汤汤,山魁伟沉静,连绵无语,只把一个传说和神话留给了后人,使来着驻足流连,使走者回望再三。
穿越秦岭,有回归和忘我的快感。车过旬阳,阴阳二气相合,山水把小城勾勒成一副太极图,大道轮回和道生万物都在横亘的秦岭山中幻化着,使飞流瀑布给太阳灵光,使飞鸟祥云在山间生辉。人这些期间,就是神仙在线婚姻测算,也是一株草王晨霞手诊,一棵树,与山一起接纳千载思绪,世间哲思。
到了羊山,住民宅客栈,听鸟鸣翠谷,几人围着石桌看山,山肃穆而不乏空灵之气。如果随意走走,野草野花俯拾即是。如果和一二知己在晨光中散步山中,我们看的不是山,而是各自意向的画。画中有羊的叫声,也有陕南调子的悠扬和酣畅。如果面向晨光,山色遮住了远望的眼睛,但遮不住我们飞翔的心。
在安康看山,山包围着我的影子,也纯净着我的心魂。
走在安康,湿漉漉的空气,连绵环绕的山水,把人带到了自然旷达的高地。人在看山,山在看人。人在山上,山在大地的怀抱。无论落脚何处,心中有山,人也心安。无论何处看山,山有神气,人有韵致。
喜看安康的山,我始终被山召唤。
唤我何去,我问天,天湛蓝。我问地,地拥有山川和自然,就是不看我的眼睛。因为我的眼睛,就种在安康的大地上。

纸上花
邓小鹏
一页纸,一支笔,眨眼瞬间,轻灵、委婉的美文跃然纸上,蝇头小楷,整齐隶书,潇洒行书,一笔一划,灵动的笔翘首踢脚,记录出动感活跃无拘无束的思想,描绘出简约的图画,罗列出汉语拼音、英文字母,宛若令人陶醉的音乐疤痕快康,于工作间隙消解枯燥的公文、数据带来的头疼乏胀,于生活之余延续浪漫柔情,内心的喜怒哀乐都在笔上生花,纸上舞蹈。
倚窗远望,凭栏远眺,看天空云卷云舒,看山岚起伏逶迤,雨落雪飞,轻风细雨,阳光烂漫,云霞漫天,生活的繁杂与不易,人生的苦闷失意都在纸笔营造的氛围里淋漓酣畅的释放,一页纸一支笔,给予思想的驰骋,为生活增添期待的浪漫与诗意。
当思潮澎拜时,即使是黑夜与外出,你亦可以古人般信手拈来天地战魂,不拘泥于格式而付诸笔端,在旅途中寥寥数笔记下点滴心语,描绘人文自然景观,在阅读中圈点精辟,让心灵的感悟横七竖八呈现在纸张上,一页纸一支笔,让我们简单地面对生活,不用饱受手机电脑的诟病,一篇写满文字的纸亦是赏心悦目的风景。
一页纸,一支笔,于困难年代充实我们的童年,带来无限的乐趣。幼时,父母忙于生计,姐姐们上学,只有还未入学的我,因为和伙伴们在外疯跑一天,受到责罚被关在家里,孤独无聊时,便看着窗外,用铅笔在阿姊们的作业背面描画:土屋灰瓦,鸡群嬉戏,猫狗相逐,碧绿菜畦,蜂飞蝶舞,池塘蛙鸣,鸭鹅浮水,严父田中立,孩童折莲蓬,慈母浣衣衫.....一幅幅图画在纸上盎然生机,此时,一页纸,一支笔就是孩童世界里最好的玩伴。
小时候,看父亲在宽大的写字台铺开泛蓝的厚纸,按住大三角尺在纸上勾勒出曲曲折折的线,然后将演草纸上的各种数字、字母、符号誊写上去,一时间大大的图纸上星罗棋布,仿佛深邃的夜空里闪烁的星星,好奇地问爸爸在干什么?得到回答是绘制房屋桥梁的设计图纸时,那时,突然无比敬重那些魔术般的纸和笔,一涂一抹间,高耸的楼房、坚固的大桥就耸立起来。
“爸,你这又在干啥呢?”“我在记账呀!”“记账是什么呀?”……一问一答中,父亲端坐在写字台前,一边拨弄算盘,翻看大小不一盖有图章的各色花纸纸,一边将蓝黑的蘸水笔印记一溜溜整齐而刚劲地塞进横竖齐整的格子里,那时的我不知道何为账目,懵懂地以为就像古书里的账房先生,吧嗒吧嗒算盘珠,就会聚集起大堆的财富,其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父亲用纸与笔描绘了自己的人生,也用笔为我们开启了人生的大门。
“爸,这是什么?”“邮票呀,贴上它,就可以把想说的话发给亲人呀!”“那我贴上邮票是不是可以到达老家呀假面骑士渊骑?”一阵哈哈大笑后,父亲用蓝黑的蘸水笔,一边凝神思考,一边在没有格子的白纸上,写下刚劲有力的字,那些深深浅浅的印记整齐排列着,仿佛一列列整装待发的士兵,每每写好,父亲就把它叠成整齐的长方形,塞进黄牛皮纸信封,拿出浆糊认真地贴邮票,认真地写上收件人,一切井然有序,而后带着我一道去邮局,把它塞进绿色的邮筒。多年以后,我才体会一页纸,一支笔衍生的思念,凝结的乡情。
一页纸,一支笔,描绘出幸福团圆的祥瑞期待。大红的灯笼挂起来,大红的对联贴起来,对称的长条红纸,饱蘸墨汁的毛笔在红纸上写出幸福吉祥、一帆风顺之类的话语。小时候,大年三十的前夜,父亲总会翻典对联集锦,写出家里门窗、圈舍所用的对联、福字,幼小的我乐滋滋地跑前跑后帮着牵纸、晾对联,在年三十打浆糊、贴对联中期待新年的到来,忙碌中,父亲教我们区分上下联的知识以及相应的年俗趣闻,那时候,幼小的我虽然不知道这红纸上的墨迹蕴涵的神圣意味,但从父亲喜悦的神情里读出了开心与满足。多年后,当我游走于小城的大街小巷,品读那千篇一律的印刷体金字时,才明白一页纸,一支笔承载的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页纸,一支笔,生命里注定无法遗忘的章节。当我坐在电脑前,灵动的手指敲击键盘时,我就异常想念那些年里的纸与笔。幼年开笔,少年写日记,青年写稿投稿,中年批改孩子的作业娟秀的笔迹,一页纸,一支笔凝结无尽的遐思,我不知道岁月更迭里还有多少纸笔会漾出幸福的期待,我期待着,憧憬着,那一页纸,一支笔幻化的钟灵毓秀,如圣洁的莲花静静绽放。

汉江的风(外一首)
●一 寒
有风,自远方吹来
一个游子的衣衫,在汉江边
在流动的树稍上,在跳动的草叶上
在杜牧的诗里,翩翩起舞
把一条大江,和一个人的宿命
连在了一起
这时候,我看见
一条河流的身影
从唐,从宋,从更远
缓缓走来。一千五百千公里的路程
走了千万年,万年,还在走
两岸的草木,土地,生民
和岩石坚硬的心
正在被一点点滋润
疾走的风,在波动的水纹里打旋
一圈,又一圈
这时候,一只水鸟
也和我一样,站在汉水边
我们互相凝视,打量
看那水草轻轻摇曳
看那江水,缓缓流淌
致汉江
今夜,所有的灯光都打开了
打开,是为了照亮你
打开,是为了装扮你的容颜
今夜,我实实在在的看见了你
走近了你
今夜海阳现场秀,我突然有一种冲动
突然想急切地迎向你
关于你的前世,关于你的今生
关于你的圣洁嗜血女妖,关于你的美丽
在今夜,让我铭记
就像此时,站在12楼的窗口
我很想,很想大声地唱一曲汉调二簧
或者朗诵一首新诗
就像对一个一见钟情的女子
表白自己

心安之处便是家
张焕军
晚饭后,一行人朝着江边走去,散散步,吹吹江风。行至老桥上,大伙儿被一江两岸的景色吸引得迈不动脚步了,江面在五颜六色的灯光映衬下,粼粼微波变幻着不同的色彩,夜幕中的汉江愈发的秀媚动人。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变换着角度拍照,想把这美丽的汉江不仅看在眼里,还想带回去分享给朋友们。正是立秋方至,酷暑未消的季节,湿热的空气憋得人难受,而此时的江岸却是凉风拂面,身上顿觉清爽了许多。逢着周末,又恰遇“七夕”,龙舟文化公园里聚拢了不少纳凉的人群,散步的,谈情的,畅饮的,三个一伙,五个一堆,好不热闹。我随口说了句:安康人民有福啊。引得大伙儿应声称是。
我们也找了个略微安静点的地方坐下,要了几碟小菜,一壶绿茶,一瓶古越龙山,大家边饮、边酌、边聊,话题自是离不开安康。过了一会儿,安康的美女作家王晓云女士飘然而至,她开朗的性格和略带口音的普通话一下子给聊天的氛围带来了活力。她大方的给大家唱起了当地民歌,诙谐的小调伴着甜美圆润的歌喉,大家的情绪再次被调动了起来。坐在我旁边的友人悄悄问我,认识她吗?我说,知道,但不熟。他告诉我,晓云是个很能行的女子,经历蛮传奇的。听了他的话雨蝶吉他谱,我在百度里搜了一下,中国作家网里有许多有关她的介绍,读了之后感到惊奇。年龄不算大的她,已有多部作品问世,曾在上海打工,盛名之下又回到小城安康。
吟公,是安康人。说起家乡,他有说不完的话。在省城工作的这些年里,唯一割舍不了的是对家乡的感情。这些年,他用业余时间沿着汉江走村进镇,几乎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三十年前的1988年,他的第一本散文集《山梦水梦》出版,这是一部以描写家乡山水人物为主的集子,池早早他把家乡都寄托在了梦里。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写家乡的散文就有一百多万字,三四百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一开始,他就十分关注它的进展。他心里十分清楚,引水进京,将给古老的汉水带来保护和重振,使这条遍体鳞伤的大江得到涵养恢复,希望家乡由此变得优美、生动、耐看,这是一个在外游子本能的愿望。他要为汉水立传。他在曾经几次考察汉江风土民情的基础上,2010年的4月,再次背起行囊,从宁强的汉江源头开始,沿江而下,点面结合,断续跑了多半年,走过二十几个县城,最终完成了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水调歌头—-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探行》一书。这部书是他献给家乡一份礼物。
从安康回来,我就在琢磨一件事,长吟老师也好,王晓云女士也罢,他们都是事业有成的知名作家,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始终忘不掉家乡,大城市的繁华难道不足以吸引他们?
我读过长吟先生的一些文字。其中有一篇《远游的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再次找到了那篇文章,又认真地读了起来,读着读着,我似乎找到了答案。我想,他们都是喝着汉江的水长大的,如果说汉江是安康的血脉,那么他们血管里流淌着的就是汉江的水,缺少了汉水的滋养,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倦怠,精神会萎靡。于作家而言,家乡才是他们最大的创作源泉。他们就像是汉江里的两尾鱼,他们在汉水里不停地游啊游,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水域。他们奋力划向长江,再闯入滔滔大海。当尝尽各种水的滋味后,家乡的水才是最甘美、最养人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漂泊的心少了寄放之所总会是不安的。心安之处便是家。


本期插图:鄢丽



李小洛诗书画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