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教派手把手带你玩转意大利在米兰遇见达芬奇-今夜我不关心人类Mr

手把手带你玩转意大利在米兰遇见达芬奇-今夜我不关心人类Mr
本期作者:Homo Viator
上期回顾:手把手带你玩转意大利-准备与注意事项
2017年12月28日,早上大约五点起床去杜塞机场飞米兰,本次出行提前10多天订的机票,人均49欧,型号A320,7:10起飞。飞机没有坐满,大约还剩下10多个空位,总共飞一个多小时。

米兰不算太远,从德国起飞后穿过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就到了。大卫教派凌晨时间的欧洲土地上伏着一层淡蓝色的雾气,稍微爬升后透着晨曦的微光看不清地面上的事物。

快飞到瑞士时,太阳正好升起,在几分钟的时间里,阿尔卑斯山间的雾气就消散了,露出白雪皑皑的山顶。


随后地面便一览无余,从舷窗望下去强制温柔,可以看见绵延向远方的雪山,最终融合在云朵之中好不壮观。

从天空看地面所带给人的震撼难以用语言表达,甚至照片也是无力的。现在人们的信息多来自于手机,用手机看照片,画面最多只有手机大小,没法真正体会天地之间的辽阔与浩大。面对那些巨大的壁画也是一样,画面带给人吸引的同时也用它的体量包围观者,这其实也是一种沉浸式体验。
阿尔卑斯山脉的宽度比我想象的要窄很多,还没看够就飞过了。山脚下是马焦雷湖,它的上游部分还在瑞士境内,大部分属于意大利↓

提契诺河发源自马焦雷湖,米兰的机场马尔彭萨机场就在河边↓

从马尔彭萨机场望过去,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就起伏在地平线上,景色异常美丽↓

米兰机场的指示牌还算清楚,基本全有英语字幕,多处位置甚至有中文。作为背包客,全身上下就背一个书包,不但利索也不必取行李。
想要离开米兰机场不容易。我提前一天便了解了从机场到市区的交通方式,大概就是在一号航站楼坐火车到市区(米兰卡尔多纳站),总共37分钟,13欧元。我发现很难找到车站的位置冰月格格,因为与火车公交有关的牌子全部是意大利语,而且做得像是广告。我们一度打算试试公交,但是并不如意,公交站是过分具体的地名,我完全不知道它们都在哪里。
好不容易找到了机场火车的站台,然后开始买票。看到自动贩票机长得与德国的一样,我们突然兴奋,然而点开之后就傻眼了。售票机语言是可以选择的,自然选英语,但是人家没有完整的翻译,所翻译的内容都是不重要的,什么“确定”、“取消”一类的。我猜测“米兰机场”到“米兰”就是我需要买的,唯一证据就是它价值13欧元,和我之前查到的一样。
不过我之前了解到,从一号航站楼进入米兰市区的火车有两条线路,分别是去“米兰中央车站(Milano Centrale)”与“米兰卡尔多纳站(Milano Cadorna)”,这个站是我们要去的。
可是在售票机上只有一个叫"米兰(Milano)"的选项,根本不知道是去米兰的哪个站。(此外米兰还有个“加里波第门站(Milano Porta Garibaldi)”,这三个站分别是三条铁轨的终点武智冲,不是沿线)

我们耽误了很长时间检查所有选项,最后无法决定。于是我们让出机器,看后面的人怎么卖票。他们之前排在我们后面等了很久,现在已经变得怒气冲冲。然而他们最后也卡住了,无奈地苦笑着。
大概米兰人也知道自己的售票系统有问题,因此他们专门安排了两个人守在那里帮助游客买票。在他们的帮助下,我们得知那个"去米兰"就是“去米兰”的,到哪个车站只与你从哪个站台上车有关。。。。
问完后我们再次回到机器旁,好不容易在机器上选好票。该结帐了沙克斯,却发现没有放现金的地方,原来这个机器只能用卡结算。我们插了好多卡,但都不能用。还是直接去人工售票处吧。我后来才知道,隔壁那个长得完全一样的机器是收现金的。。。。
机场线的火车与德国的基本相同,但是车内没有显示到站的电子屏,不过好在有广播提示。

上图是我标出来的米兰景点↑
当时刚刚10点,我们到了卡尔多纳车站,我们决定先去和平门看看。
和平门的位置是中世纪米兰的第一重城门,它后面是斯福尔扎城堡所守卫的第二道城门。从卡尔多纳车站出来就能看见斯福尔扎城堡的尖塔,我们穿越城堡的巨大花园前往和平门。

和平门原本是19世纪初由拿破仑下令建造的凯旋门,用来纪念他在耶纳会战中的胜利。在和平门建造的两年前,拿破仑已经在米兰大教堂加冕为意大利国王了。

然而拿破仑却没能在凯旋门下凯旋。他很快便失去了对意大利的控制,并于1815年兵败滑铁卢。因此建造中的和平门改变了主题,从纪念拿破仑的胜利变成了庆祝拿破仑的失败。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和平门的浅浮雕装饰面板上。
作为一个新古典主义建筑,它必须“仿古”,因此浮雕上的当代风云人物都穿上了古典的服装↓

上图是表现布拉格会议的浮雕,那时拿破仑远征俄国失利。
下图是表现反法同盟的三位国君会面的情景,通过士兵手中的仪仗,大概能看出是在模仿罗马时代↓

上面的两个浮雕都是在和平门门洞内,尺寸巨大,画风和谐。
下图是和平门外侧的一块浮雕,表现的是拿破仑在库尔姆之战中败给三国同盟。↓

最左边的持盾步兵明显是参考了达维特所画的《萨宾妇女》。这令我很意外,因为《萨宾妇女》这幅作品仅比它早了十年左右,两者可以算是同时期,这种模仿未免太明显。
和平门大概在19世纪30年代完成,装饰非常华丽↓


和平门的对面是斯福尔扎城堡,穿过起伏的绿地能看见城门处的高塔↓

从和平门到城堡之间的绿地被称作森皮奥内公园,是由旧建筑拆迁后形成的森林绿地。公园里水网纵横,形成独特的景观。不过作为一位东方人,这种园林并不会让我心动。
中世纪的意大利大概能分为4个主要势力:西北是米兰;东北是威尼斯;中部有教皇国;南部有那不勒斯王国,而米兰挡在从法国到罗马的必经之路上。自13世纪教皇把法国人势力引入意大利之后,米兰就如墙上芦苇,在意大利与法国之间摇摆。米兰人虽然自以为是意大利人包雄伟,但时刻准备抛弃意大利。在经年的军事斗争中米兰的城防工事也在扩建。
斯福尔扎城堡就是由米兰公爵斯福尔扎家族建造的城堡,它是城防工事的一部分,也是公爵的住所。斯福尔扎家族原本是粗野的农民,他们起先用斧子砍树,后来用斧子砍人,当了佣兵队长(当然是效力法国)。整个家族从男到女都流淌着顽强且蛮勇的血液。其中的一位佣兵队长---弗朗切斯科夺取了公爵王位,从此(1447年)开始了斯福尔扎家族对米兰的统治,斯福尔扎城堡就建于在他在位期间。

图为斯福尔扎城堡的主楼,城堡的四角建有炮塔。黄婉佩
米兰现在没有城墙了,因此城堡外面的城墙部分就是坍圮的状态,不过也可能是二次大战轰炸时受损的部分↓

从城外进入城堡的地方有一个稍矮一些的塔楼,城墙围成的方形院子非常宽敞↓

下图是主城门,这个城门是垂直放下的两道铁门。两层城门之间被高墙环绕,类似中国的瓮城↓

侧门只有一重,是城门加吊桥的组合↓

城墙之间有壕沟。米兰有一些人工运河,所以这些壕沟在过去可能是护城河(不过没有看到淤积的痕迹),现在开辟出一块地方专门养猫,真实版的猫咪后院↓

斯福尔扎城堡里有个博物馆,我没有进去看。里面有达芬奇画的一小块房顶,好像还有米开朗基罗烂尾的几个雕塑,因为都比较粗糙,可以跳过。
斯福尔扎家族鲁莽粗鄙,没什么文化携美傲世游,但他们却喜欢附庸风雅,假装自己也能欣赏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变得流行的那些文学与艺术。当然了,最受欢迎的艺术家是绝不会主动去米兰的,因此斯福尔扎的宫廷里常出现一些在别处“不受待见”的艺术家--比如达芬奇。
达芬奇原本待在佛罗伦萨,由于同行们嫉贤妒能,加之城主豪华者洛伦佐不喜欢他,就把他打发到米兰去了。
在面见公爵(人称“摩尔人”的卢多维科·斯福尔扎)之前,达芬奇写了那封有名的自荐信。在信里,他通篇强调自己是个军事工程师,只是在文末短暂地提了一句他还会画画和雕塑。所谓“无形装逼,最为致命”。我相信达芬奇毫无“装逼”的嫌疑,他去米兰就是想搞军工,把那些天马行空的发明实践一番。
然而斯福尔扎却让达芬奇弹吉他。
达芬奇显然过得并不开心,除了伴奏之外,他还当了一段时间的舞台道具师,用一些小机关制造粗糙的“特效”。后来他给斯福尔扎城堡的房顶上画了些装饰花纹,那些花纹是如此得没技术含量夏芮丝,以至于达芬奇画得不比任何一个学童更好。(这些房顶装饰保留至今,因为太平庸了,如果不指给你看,你就很可能忽略它们)
在米兰断断续续地待了10年之后,达芬奇被安排到一个寺院画壁画。我们的天才显然“没有资格”在大殿里画画,所以,他被派去装饰的是一个僧侣用的餐厅。在那个餐厅里,除了那些秃顶的僧人,没人能看见他的壁画,这就是《最后的晚餐》。
实际上就连僧人们也不待见他。《最后的晚餐》画完后,僧侣们发现食堂的门框太低,于是他们毫不留情地把壁画砸掉了一块,就为了扩大门洞,端菜方便。
实际上,在米兰期间,达芬奇还是很高产的:公爵定制了情妇的画像--《抱银鼠的女子》。一些默默无闻的三流修道院向他订了一批祭坛画,其中包括《圣母子与圣安妮》以及《岩间圣母》。其中,《岩间圣母》还被修道院退件,达芬奇不得不重画一张,好让顾客老爷们满意。
虽然达芬奇没能实现当工程师的梦想,不过他每天画画,过得还算充实。那么他挣了多少钱呢?达芬奇在米兰期间曾坦言,说他自己“非常苦恼”、“很缺钱”是“不得不谋生”。摩尔人给他的年金可能是每年500达克特,如果他需要租房还要雇佣仆人和学童,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他没什么存款。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变坏了,因为在老家佛罗伦萨,达芬奇是要价最高的艺术家之一。例如,在伟奇奥宫画壁画时,他的月薪是22.5弗洛林(完成之后再给400弗洛林),而在他对面画画的米开朗基罗只挣9个弗洛林。
快到中午12点时我折返回去,去看达芬奇所画的《最后的晚餐》,它位于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的餐厅里。入口处全是票贩子,每张票竟然要100多欧元。这主要是因为必须预约才能进入欣赏,很多不知道要预约的游客只能在门口干着急。

《最后的晚餐》入口
购票是在博物馆网上进行的(Vivaticket)。通常需要提前好久预约,因为博物馆一次只允许30人进入参观。最先需要用护照号注册,之后开始购票,第一个选项是入场券,第二个选项是租用解说器。之后选时间与票数。
每张票允许参观15分钟,不带解说器的票是10欧元入场券加2欧元预约费,总计12欧。这个票很难买到,官方购票网站不会把该时间段的所有票一次放出,大概每一小时会提供几张票,很难抢到。我很幸运的抢到了28日的最后一张。网上也有第三方代理购票,这个价格是70欧元左右。是的,这就是大师的魅力。
打印好票木江子,你就能去看画了。需要提前20分钟到售票处取票。我去取票的时候售票厅冷冷清清没有游客,只有一个工作人员。大概没有订票的普通游客都被赶出去,兑票很快。然而票不很精致,多少有些失望。

凭票进入售票处隔壁的建筑,那里就是《最后的晚餐》的入口。

工作人员把预约此时段的30名游客关在一个小屋。不久,身后的电子门关闭,前方的电子门打开。30名游客得以进入一个小走廊剑谍剧情介绍,尽头又是这样一套电子门,最里面才是《最后的晚餐》所在的大厅。

在等待期间我很惊讶地发现,参观游客中有三分之一竟然是日本人。我没听到汉语,因此我猜想我是那一批次的唯一一个中国人。
电子门缓缓打开,所有人都一下子拥到画的最前方,实际上从入口处观看效果最好,我就在那里欣赏了一会。

《最后的晚餐》所在的大厅光线比较昏暗,画面由下方打的灯照亮,用眼睛看还算清楚,不过画面左右两侧的光线有些太暗。

画面是巨大的,呈现在令人仰望的高处。基督坐在中间,12个门徒坐在他两边。壁画的位置是餐厅,下方是通向厨房的小门。
说实在的,我是第一次看见如此庞大的壁画。在此之前我对画的尺寸没有什么感觉,但当我面对如此巨大的作品时,那种震撼与用手机或电脑看画是完全不同的。这让我立刻想到康德。
康德在他的美学里把“美”分为两种:优美与崇高。其中“崇高”就是与人心灵不相符合时的美感,是给人以冲击感的美。优美可以是矫饰的,但崇高是淳朴的、巨大的。看着这幅大画,那种被场景所包围的感觉,也许就是“崇高”。
达芬奇在此画上所应用的透视法于佳明,其消失点位于基督的嘴角。基督的嘴微微张开,正在说话: "你们中有一人将要背叛我了",门徒陷入了慌乱↓

出卖耶稣的犹大本能地向后缩,然而他却被彼得向前探的身体挡住。这种动作的冲突使犹大的尴尬被表现得无以复加↓

过多的赞美将是苍白且多余的,你必须亲自到现场去感受。
《最后的晚餐》是在餐厅的墙上,当时的僧侣就坐在基督与门徒之间用餐。达芬奇大概也打算营造这种效果,因为画中的人物明显处在一个建筑中,而且画面与墙体等宽。我在餐厅里尝试了很多不同的观看角度,《最后的晚餐》中使用的透视均无法与周围真实的建筑衔接。达芬奇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以他的性格,估计是为了画面本身的和谐牺牲了营造错觉机会。
然而《最后的晚餐》命途多舛。达芬奇没有使用湿壁画的技术,他所画下的第一笔颜料就是有问题的。那些颜料无法坚固地附着在墙上,不久便会剥落。画成后,由于餐厅的蒸汽,画面被进一步损坏。
当时的僧侣们可能并不知道,几百年后那个为他们画画的家伙---“芬奇镇的莱昂纳多”会被奉为大师。僧侣们仅仅为了方便端盘子,就非常轻率地把壁画挖掉了一块。从来都是祸不单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壁画所在的餐厅又被盟军的炸弹击中了。
可是,冥冥中好像也有神佑,纵然苦难重重但都没有彻底摧毁它。无论是颜料锤子亦或是炸弹。炸弹摧毁了四面墙中的两面,房顶塌了下来,但是《最后的晚餐》幸存了。也许画中的确有上帝的圣灵,他宽恕了这一切的失败与破坏,但也保住了自己的存在。不久之后发生的宗教改革也是这样,耶稣死而志成女子按摩诊所,教会乱而不损。
《最后的晚餐》对面的墙上是由米兰画家乔凡尼·蒙特法诺所画的耶稣受难。

这幅壁画同样巨大,表现了耶稣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时刻。

画面下方看上去“很热闹”,那可能是这幅壁画的委托人和多名我会的修道士们。当时喜欢把委托人也画在神圣的场面里,这种心态就像古代中国的富人在寺庙里安排一个替身代替本人念佛一样。
达芬奇壁画所在的建筑物是多名我会的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的餐厅↓

大教堂本身就在隔壁↓

摩尔人希望死后“住”在这里,因此需要翻新。建筑师布拉曼特重新设计了半圆形后殿,达芬奇本人可能也参与了一些不太重要的设计工作(考虑到布拉曼特狡猾的为人,他大概不会让达芬奇染指他的作品)。有关布拉曼特与建筑的内容可以在瞎扯系列的建筑章节找到。
下图是教堂的穹顶↓

教堂中殿↓

教堂内有很多复杂的装饰花纹,这在德国是非常少见的,但是在意大利就很普通↓

中殿的两边是私人的小祈祷室,常常是当地有名望的家族捐献并使用的,因此里面的装饰也各不相同。有的塞满了壁画,显得非常巴洛克↓

有的祈祷室就比较朴素,只画了太阳和星星,从星星的画法上推测估计是14-15世纪的作品↓

一些祈祷室里还展示着从别的教堂搬来的祭坛画,这种看起来安静且虔诚的风格是我最喜欢的↓

画面正中是圣母子,两边分别是安布罗焦和露西两位圣徒,画面底部跪着的就是供养人的家族成员。
现在的米兰是时尚之都,不过自中世纪起,米兰就是“工业城市”,其生产的盔甲自成一派。工厂到了二战难免挨炸,感恩圣母教堂也受到了牵连,现在还能看到破片在壁画上打出的痕迹↓

下图是后殿的扶手椅,中间的桌子上摆着木雕的达芬奇像,他戴着比较女性化的宽檐帽。

离开圣母玛利亚感恩教堂后,我们开始往米兰大教堂走,途中遇见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小教堂↓

那是圣马乌里奇奥教堂,看上去很简单,只有一个巴洛克式的立面,里面却别有洞天↓

这座教堂里面没有一处不是经过装饰的,显得非常华丽,令人瞠目结舌。它的入口处有一个类似屏风的墙面,把大殿分割成两部分。只有里面那一部分是用来进行宗教活动的。

上图是绕过屏风后看到的教堂后半部分。
这个教堂的天花板也“非常巴洛克”,人们在曲面上画出一种木雕的效果↓

用绘画模仿三维装饰物的行为在巴洛克时期非常普遍,白色骨架券上的文理也是画上的,并不是真的石雕。
教堂内虽然塞满了画作,但普遍水平不高↓

这幅有关诺亚方舟的画好像在哪里见过,不知道它是原件还是仿制品↓

还有的画里面暗藏色情信息↓

这位女士端的是两只乳房,也许那象征着对教会的某种“奉献”,用来讽刺神职人员的堕落。

教堂的外面散乱地堆积了一些从埃及偷回来的建筑构件,隔壁是公园四世纪的一处古罗马宫殿遗址↓

在米兰大教堂附近还有一个稍小的教堂,没有进去看↓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三大教堂,于1386年在一个罗马巴西利卡式教堂的废墟上重建,于1960年完工。

米兰大教堂虽然是哥特式建筑,但整体结构更像是巴西利卡,看上去像个工厂厂房。我怀疑在建筑之初米兰大教堂就是按照巴西利卡来设计的,因为意大利人觉得哥特式(当时叫法国式)建筑是野蛮人的产物,所以这种在山北流行的样式遭到了抵制。

实际上,如果不了解哥特式建筑的起拱的方法(详见),14世纪的人好像没法完成它的屋顶。中殿的屋顶跨度实在太大了,根本没法用木材搭建出承受屋顶重量的骨架。

当时的米兰公爵吉安·加来亚佐·维斯孔蒂对西北方的萨伏伊地区很熟悉,因而对山北流行的哥特式建筑很感兴趣,所以米兰大教堂才最终按照哥特式(伦巴第哥特式)设计并建造。
(这个维斯孔蒂家族也是历代暴君们的典范。当时米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狩猎野猪,人民被迫在城里为公爵养了5000条猎狗。那些狗多半不是用来打猎,而是用来表演撕裂人体的。吉安·加来亚佐也是个人才,他是个篡位者,不但对“水淹七军”的战术烂熟于胸,而且还精通制造干旱的方法:他挖凿运河把明乔河的河水引离曼托瓦螺丝刀鸡尾酒,把布莱塔河的河水引离帕多瓦,他做梦都想把威尼斯潟湖放干,如果他能做到的话)

由于大教堂建造周期很长,往往越靠上风格越新。所以到了房顶高度时就尖塔林立了,看上去“非常哥特”。

米兰是很富庶的,大教堂建造速度很快。中央尖塔于摩尔人在位期间完成(不迟于1510年),不过它当时还没有今天那样高。17世纪增高之后成就了他现在的高度--108米,最上面是4米高的黄金圣母像↓



宗教改革之后,天主教的上帝也开始变得“入世”了,那个丑极了的电子广告牌就是证明↓

上图排队的人群是登教堂房顶的,大教堂左侧有一个电梯能通到房顶。不过即便是上了房顶你也看不见远处的阿尔卑斯山,因为市内建筑物实在太高了。
房顶大概是这样,需要购票才能上去↓

这是从房顶远眺↓

与欧洲的其他教堂一样,米兰大教堂也是向所有人免费开放的,不过由于控制人数加之复杂的安检,不排上几个小时的队是进不去的↓

大教堂的花窗玻璃非常美观↓

米兰大教堂收藏了一些圣物,平时藏在室内的房顶上,节庆时通过一个缆车系统徐徐降下,感兴趣的话可以在youtube上找来看。
大教堂的右边是米兰王宫,据说里面在办瓷器展↓


米兰王宫的窗子上还能看见斯福尔扎家族的标志--海怪吃人↓

米兰大教堂的左边是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街,是一个以奢侈品为主的室内购物中心。下图是面向大教堂的入口,虽然是19世纪的建筑,但看上去和诺曼西西里风格的房子很像↓

拱廊街是十字形的,用钢铁和玻璃形成拱廊,在节点处还有个圆顶↓
这条拱廊街得名自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位国王,修建于1865年至1877年间,是现代玻璃购物中心的直接祖先。

在拱廊街节点的地面上有一个据说能带来好运的牛,操作时需要用脚跟踩在牛的睾丸处转一圈(这头牛是真的蛋疼)。

从拱廊街出来向米兰中央车站走,沿途能看见斯卡拉大剧院,它是世界著名的歌剧院之一,目前是二战后重建的。

剧院对面有达芬奇的雕像↓

米兰的街景↓


米兰的轨道电车也很古朴,与周围的街道风格很相称↓

在米兰能看见中国的MB单车。共享单车在我们大学好早就有了,搬到中国来莫名其妙就火了,现在又回传到欧洲去了。真是造化弄人。

其实我们还去了城市东北的Indro Montanelli公园,那里有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一个小宫殿,适合放松和打发时间。
由于需要赶行程,我们需要在深夜之前到达热那亚,因此很早就坐了火车。
意大利的火车站总会有一个像模像样的大厅,而且也会装饰它的正面。下图是米兰中央车站↓

这在德国是从未见过的,德国在这方面非常务实,即便是科隆那样的大站也只有个避雨的铁棚子(它跨度很大,也并不是简单的工程)。
意大利火车很难做到准时,火车效率很低,常常停在在台上很久才开动,到站时间也很随意,因此不太推荐买“联程”。
从米兰到热那亚大概只需要1个小时,热那亚可玩的地方不太多,仅仅是暂住一晚罢了。下图是热那亚街景↓


热那亚是克里斯托夫·哥伦布的老家,因此在火车站旁的广场上立着他的塑像↓

实际上,很多著名的航海家都是意大利人,用自己的名字命名美洲的亚美利哥·维斯普齐也是意大利人。
第二天准备去五渔村,看一下第勒尼安海的风光杨嘉雯。
总的来说,米兰还是值得一看的。它的古迹非常多,主要是中世纪至巴洛克时期的建筑,如果要细看大概一天半能全部看完。另一些是有关达芬奇的遗迹,城市南西方有一个复原达芬奇发明的博物馆,里面的东西是现代木匠做的曾楚元。类似的博物馆在威尼斯也有一个。在它的附近有达芬奇参与修建的城市运河,感觉没什么特别的。这次我们没有进入大教堂是个遗憾深宫女配,可是由于排队问题没法解决,在一段时间内进入大教堂都会很费时。米兰虽然被称作时尚之都,但是全城让我感受不到时尚的气息,不过商店还是蛮多的王琼茶艺。
不得不说,米兰的治安状况很差,大教堂前面的广场上全是黑人和小贩,火车站也一样蔡雨伦。黑人们常常6-7人一伙,组成庞大的队伍,“逼迫”你买他们的劣质橡胶手环(可能我长的凶恶就没被纠缠)。另外就是比老鼠还多的小偷。从大教堂广场出来后,我们立刻检查随身物品,发现没丢东西,然后特别开心,好像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一样。
感谢您的阅读
上期回顾:手把手带你玩转意大利-准备与注意事项
如果你觉得好请不要忘记转发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为作者栏作者的原创作品,本系列无特别说明的图片来自作者。欢迎转发至朋友圈或推荐给朋友。如需要转载请留言授权。如有其它需求也请留言。
欢迎关注这个贼智障且特无聊的公众号,它常常会更新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