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桥市邮编第63期:达斡尔族风俗拾趣-情系阿龙山

第63期:达斡尔族风俗拾趣-情系阿龙山莲雾的吃法
在大兴安岭东部山区,诺敏河畔有一个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这里居住的达斡尔人约占全国达斡尔族人口半数以上。达斡尔人称敢闯敢干、天不怕地不怕的男孩为“泼克斯”,大石桥市邮编管小调皮蛋叫“沙力根”。据史料记载,达斡尔族人原住在黑龙江北岸,在著名的雅克萨战争中,他们和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等当地少数民族,配合清军,与沙俄侵略军进行殊死搏斗,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巨大的贡献。

达斡尔昔日武士风采
明清时期,达斡尔族与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在黑龙江两岸的兴安密林中游猎,长期和谐共处,同被称为“林木中百姓”,他们的服装也多有相似之处。由于远离内地不产棉花,难以得到纺织品机战皇,布匹从商人手里交换要受高利盘剥,所以过去达斡尔族人浑身上下都穿皮子,连手套和烟荷包、耳套无不用皮子缝制。缝的线用狍子筋捻成异域1945。“奇卡米”是用狍子腿皮做靴筒,用软皮做靴底缝制的皮靴;“米日亚特”是男孩戴的兽头帽,“哈日密”是用剃毛鞣熟的皮子做成的衣裳。皮衣按不同季节有不同称呼:用冬天猎到的袍子皮做成的皮衣叫“朱拉斯得力”,用秋天猎到的袍子皮做的叫“布公吉”,用春天猎到的皮子做的叫“哈罗吉”。而“卓公吉”是套在靴子里的大皮袜子。
达斡尔族人生活在黑龙江北岸时,做饭用的铁锅是从商人手里换的。黑心商人让他们用贵重的貂皮装满一锅才换给一只铁锅陈知非。装满一只铁锅得几十张貂皮,可见盘剥之重。英巴图 因此他们在买不到铁器时,日常用具都用木头或桦树皮制作。没有铁锅,就在桦皮桶里装水下米,把石头烧红投放进去,借石头的热量把米煮熟叶寸心扮演者。
达斡尔族人在迁入嫩江滨后开始种田。因无霜期短,他们便种生长期短的荞麦。喜欢吃荞麦面“达拉巴达”,即现在俗称的“饸饹”。最早的做法是将合好的荞麦面在穿眼的牛肩胛骨上猛按,漏下来的便是筷子粗的面条。做成热汤面,既筋又香。达斡尔族称牛肩胛骨为“达拉”,所以称这种面为“达拉巴达”。不过现在漏“合勒”工具早已不用牛肩胛骨,而改用木制了。

阡陌 曹伟摄
据达斡尔族老人讲,在很久以前,他们在婚丧嫁娶时节,还经常做一种叫“瓦特”的点心食品死亡街机厅,做法是用糜子米炒面拌羊油凝结而成。现在各类糕点花样百出,这种点心很少再做了。
莫力达瓦旗的达斡尔族人每逢春天来临,喜欢到野外采食柳蒿芽,他们称之为“坤比乐”。这种在林间空地生长的野菜,乍看与艾蒿很是相似。但细看起来两者有明显不同:柳蒿叶似柳叶,翠绿无味,喜生潮湿低地;艾蒿则生于干旱高岗,颜色偏白并有刺鼻苦味。达斡尔族自古以来逐水草而居,而柳蒿芽喜生水湿低地,比其他野菜长得早。他们采来与大块猪牛肉或肥鲇鱼炖食,清爽可口。古往今来,“坤比乐”帮助达斡尔族人度过了无数艰苦岁月。至今,“柳蒿芽炖排骨”仍是当地大牌风味名采。在开春旺季,达斡尔族人集中多采,在阳光下晾干保存。柳蒿芽有清热解暑奇效。以前达斡尔族士兵出征南方苏伟刚,都要带些揉碎的干品柳蒿芽,在想念家乡或暑热难熬的时候,用开水泡饮。既清暑热杨启超,又解乡愁。
冬季,达斡尔族人便到江上凿冰捕鱼。他们穿着皮袍戴着皮帽,在冰上打洞下网捕鱼,或用长柄鱼叉叉鱼。据说夜间点火把或灯笼叉鱼,收获最大。夏天除了钓鱼和用网捕鱼,还在水浅的地方用柳条编的罩子罩鱼;在江上横拉带鱼钩的绳缆,专钓大鱼。

曲棍球比赛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达斡尔族称为“阿涅”。与其他民族一样,为了庆祝一年的收获李默芳,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达斡尔族人也非常重视这个重大节日。
阿涅节前一个月,他们就开始认真筹备。特别是过“腊八”那天,喝过牛奶“拉里”粥,家庭主妇便格外忙碌起来:把小麦和黄米磨成面小僧空空,除做野果馅馒头和黄米年糕、冻野果粉团,还做“希热格乐”,即发面油炸果子。
到了除夕,达斡尔族村子里家家在大门外堆起牛粪放烟火;小孩放鞭炮,点灯笼薛凤强,玩曲棍球,夜里玩装扮成野兽的化装游戏。女孩子则喜欢玩抛“嘎拉哈”(狍子或羊的踝骨)。
初一早上互相串门拜节。各家都准备了年糕等待客人品尝。拜节的人吃着糕,议论着谁家的糕甜。糕甜便是做糕人的心眼儿好宫原华音。妇女们把烟叶、奶皮、冻肉等一份一份地包好,分别赠送给老人和亲友。节日的水饺内有的包了线,有的包了铜钱,有的包了面粉。据说吃到线的长命百岁,吃到铜钱的发财,吃到面粉的心地善良。
初二至初五日,妇女们在一起跳民族舞蹈"鲁日给勒"。演出各种精彩的文娱节目。青年男女喜欢化装游戏、史诗朗诵、讲故事和唱歌跳舞。姑娘们带上早已绣好的荷包,悄悄地送给心爱的人;摆玩"哈聂卡"(纸人)或"萨克"(羊踝骨)。男子们赛马或举行"坡列"(曲棍球)比赛。
正月十五日是节日最后的一天。这天,青年人手上涂着锅烟灰,聚在一起,争着朝人的脸上涂抹金兴国,据说这样可以讨得一年的吉利。所以这一天达斡尔语叫"达钦",也叫"黑灰日"。

斡包节开幕
每年的6月2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下称,莫旗)心碎度蜜月,中国三少民族之一的达斡尔族迎来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斡包节”。族民们身着盛装,举行盛大的契丹遗风——斡包祭。
斡包一般是指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头上用石头堆砌的锥形石堆,被达斡尔族人尊称为天地之位,供万世祭祀、祈福。
建造“斡包”的方法是:先挖制圆形斡包坑,然后以石头填埋并将地面部分堆砌成谷仓状,作为祭祀天地之位。祈福人员将携带的石头扔到斡包上,并沿斡包顺时针转三圈,同时将酒洒在斡包上,以寄托保佑人身安全、家族兴旺等愿望。比较正式的祭祀仪式还要供奉酒肉并举行其他文娱活动。
斡包根据设立者身份的不同镀金婴尸,分为民间斡包和官立斡包。民间斡包比较原始,可以由个人或家族设立,体积大小及祭祀没有要求。官立斡包一般由地方政府设立及修缮,有固定的祭祀仪式,斡包的设立往往是一地管理机构成立的标志。
布特哈八旗总管斡包是现存最具代表性的官立斡包,设立于清朝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三百多年来,每年春、秋季节,达斡尔族人民都要杀牛宰羊举行盛大的祭奠仪式,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吉祥、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对丰收的向往。现在祭祀布特哈八旗总管斡包的活动已成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的代表性民俗活动。

净土家园 齐治国摄
节日清早,当地达斡尔民众和游客们聚集于斡包前,在德高望重的祭祀老人的带领下举行“斡包祭”。族民们虔诚跪地、双手合十,以祈求平安吉祥。随后,族民们排成一行,按顺时针方向绕行斡包三周,并给斡包添加山石,表达人们对神灵的虔诚、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丰收的向往。
千百年来,“祭斡包”作为达斡尔族民间及政府的传统庆典活动之一,流传广泛,内涵丰富。有文艺节目"鲁日格勒"、"乌春"等歌舞;体育项目曲棍球、赛马、摔跤、板棍、劲力赛等; 民俗活动祭祀萨吉哈尔迪汗、祭祀斡包、祭祀水神 ;民族传统比赛罩鱼比赛、炖柳蒿芽比赛、围鹿棋比赛、萨克比赛、哈尼卡制作比赛等。现在又增加了达斡尔族服饰展演比赛,展演达斡尔族服饰。

达斡尔婚俗表演
“斡包祭”过后,族民和游客们还将参加“瑟瑟仪”泼水节和罩鱼比赛,这些都是契丹遗风,一直延续至今,表达着达斡尔族人对水的崇敬和对自然的热爱。
今天达斡尔族将斡包会纯朴、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方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和现代人的欣赏标准,用心去演绎达斡尔族人民对来宾的那份真实的民族情感颠沛流离造句。斡包节成为来宾进一步了解莫力达瓦和达斡尔民族的一个窗口;成为各族人民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新时期振奋民族精神、增进各民族之间团结、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一次盛会。
达斡尔这个生活在北祖国疆的少数民族,性情开朗爽直,活泼好动。他们大多能歌善舞。每逢重大节日或喜庆日子,达斡尔族就要组织“芦日给乐”联欢晚会,大家一起跳“阿很贝”舞。这是一种边跳边唱的集体舞蹈,跳时两两相对,左右摆动双臂轻盈移步,时而一只手倒背,时而两臂交错上下摆动,或互相牵手穿花。高潮兴浓,自然停止歌唱,随着节奏齐声高呼“阿很贝!阿很贝!”“哲惠哲!哲惠哲!”“哈木!哈木!”------“芦日给乐”意即燃烧的篝火,也许就象征着远古时代达斡尔族人在打猎、捕鱼、耕种有了收获之后,点起篝火以表庆贺之意!
(原载《记忆呼伦贝尔》 北京文艺出版社 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