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锁心玉良妃柔远驿的联想(下)-闽都文化研究会

柔远驿的联想(下)-闽都文化研究会

那年金秋十月,我们一行踩踏着金灿灿的亮丽色彩东渡日本。过了那霸,日本客人带着我们一行登上了琉球岛。经导游讲解,我们得知福州三十六姓“善操舟者”当年是驾驭着“福船”进入琉球岛国的。早在宋代,朝廷就同周边一些小国建立了密切的宗藩关系。朱元璋不过是在接续前代的余脉,重新确认大明王朝的宗主地位和琉球的附属关系。后来明朝被清朝代替,入主中原的顺治皇帝和孝庄皇太后,也“萧规曹随”,顺畅地同琉球国建立了密切的宗藩关系。依据《明实录》和《大清实录》记载哲也二号,自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至清光绪二年(1876)的486年间,琉球中山王遣使入华469批8万余人次,其中大多数是福州三十六姓及其后代人员参加,并且起着骨干作用。他们驾船行舟,引领使团于琉球与福州的航道上自如出入。他们按照明清的宗藩关系规则准备贡品、充当翻译、解释条文,单联丽发起朝贡之外的贸易经营,将明清风俗、文化传入琉球民间,将华夏文明深深地植入琉球社会,编织了数百年不变的华夏与琉球割舍不断的乡愁、情结和文化纽带。
我们在琉球参观期间,看见500多年前琉球的遗迹。古色古香的牌匾上是明代皇帝敕封的手迹仿制品;院落里的建筑多有修缮,新旧糅杂,石碑上汉字字迹模糊。岛上居民为了发展旅游事业,设置了明代的生产生活场景再现,犁耙等完全是中国式的。同行者中有福州人与表演者“攀讲”,能听到颇有几分地道的福州虾油味腔调。深入到岛上居民的家中,有一户人家简易的木板桌面上摆放着鱼露和虾油,仿如一下子进入了老福州居民的房厝,颇有亲近之感。有一二户人家身穿福州往昔年代的混麻布衣,脚上的拖鞋同老福州女人的拖鞋相似。

琉球人把福州的习俗带回国,琉球民居上安放的陶制辟邪,与福州传统习俗相同

在冲绳街市的丁字路口, 有很多形状不同的石敢当
时近中午,日本友人领着我们专门去看了一场当地的戏剧表演,称之为必看的旅游文化节目。让我们震惊的是,登台表演的琉球人竟然唱出了几段地道的闽剧。那服饰,那行头,那身段手势和虾油味儿浓烈的唱腔道白,同我在福州闽剧院看到的几乎一样。
在明清两朝,实际上朝贡与赏赐有严格的规则和流程。周边弱小国家企图得到明清政府的帮助,必须向明清朝廷“称藩纳贡”双生谍影,接受明清政府的册封;藩属国必须派出使节来华参加册封典礼,然后由明清朝廷授予印玺,这才正式确立明清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大明一朝,由于实行朝贡的是“厚往薄来”规则,即藩属国获得明朝赐予物品比藩属国进贡明朝贡品多得多水皮的博客,导致藩属国(包括琉球)经常组团来华朝贡,甚至一个藩属国联合多个藩属国一道组团来华朝贡。最多的一次来人上万,接待都成困难。明朝政府为了减轻负担节约开支,不得不对藩属国进行朝贡的时间和人员做出硬性限制。另一方面,朱元璋皇帝实行“海禁”政策白胜祖,不允许近海渔民进行海上贸易,更不允许华人迁往他国居住,却网开一面,给予福州港口通行琉球的特别权力。
史籍记载,清朝建立以后,琉球使节曾于1646年来华,受到顺治皇帝的接见。琉球继续保留藩属国地位,大清照例接受琉球朝贡,照例赏赐更多的物品给琉球,照例对琉球国进行册封和授印。1662年清廷派出张学礼为团长的使节代表团,从福州港口乘船航行到琉球,宣谕清廷诏令,赏赐皇室物品。此后,每逢琉球新王继位,都有清廷使节前往琉球册封与庆贺。1878年日本人萌发了侵华野心,在较短的时间内用武力侵占琉球傲剑蛮荒,改设冲绳县,又建立那霸市,将琉球归属那霸市辖区。中琉宗主国与附属国关系从此中断。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琉球民众,不堪忍受日本侵略者的压迫欺凌,曾经秘密派出使节从福州港口上岸来华活动,清廷也派出官员与之接洽。遗憾的是,由于日渐衰败的清朝政府软弱无能,未能促使琉球国延续清廷藩属之位。琉球活生生地被日本人吞并了。

冲绳每年都举行首里城祭,再现当年册封的场景
在琉球成为明清两朝藩属国的几百年间,琉球几乎每年都要派出使节走海路来华朝贡。福州海港成为唯一的通关口岸。琉球朝贡的贡品多为皇家贵族喜爱的古玩、珍宝和宠物,如白鹿、红猴、孔雀、鹦鹉、玛瑙、琥珀、玳瑁等。明清两朝皇室拿出更多的礼品赏赐给琉球,如金器、银币、瓷器、钟表,以及绮罗、布匹、袭衣、茶叶等。福州港口对于琉球使节团队,一般都给予很高的礼遇,礼宾通道绿色放行,从不设卡阻拦;还派出官员到港口迎接,鸣锣开道前行。但是对于冒充琉球使节的走私商人,企图偷税漏税的狡诈之徒,福州港口也不放过,甚至予以重拳出击。

漫漫海上丝绸之路,或者说漫漫海上朝贡之路,离不开坚挺壮观的海上船舰。史料记载,为了与琉球保持密切的朝贡贸易关系,大明王朝常常赏赐质量上好的海上航行舟船给琉球王国。从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先后共赏赐琉球国海船30余艘。《明英宗实录》提到都市灵医王,郑和下西洋结束几年后,尚余几十艘较大的供下西洋航行的海船存放于福州,全部赏赐给了琉球。明正统四年(1439)七月,琉球使者巴鲁带领团队来华进贡,海船被强台风毁坏,琉球国中山王尚巴志以“小邦物料工力少,不能成舟”为由,敬请明朝政府赐给海船,“以供往来朝贡”。明英宗朱祁镇诏令福州官方造船厂建造一批海舟赐之。福州河口(今属台江区)造船厂造出船舰后以明皇帝赏赐的名义给琉球国使用。福州自古以来就是造船大省。三国至两晋的“温麻船屯”天下闻名;宋元明时代的“福船”成为华夏最出名的船型之一。郑和下西洋所征用的“宝船”和“福船”,许多出自福州造船厂家彭三鞭。典籍《使琉球录》记载,“造船厂坞地在南台江边,中有天妃舍人庙在焉……官府以雪峰寺田十五亩五分易之为造舟之所,中深而下,为坞以顿舟,庙之左塽垲为厂,以为科、司、院、道驻临地;而坞之两旁则堆置木料诸物与工匠等居之”,详尽地描述了福州台江造船厂家的场景和史实张子筠。赐给琉球的“福船”,船壳双重版,上下4层,底层有压舱石,二三层装载货物或住人。使用当时最先进的水密隔舱技术,每层都锢以铁钉,捻以麻灰,木板连接处用榫头紧固,桅杆张挂五面风帆,受风面积大,宫锁心玉良妃又可随着风向变化而移动风帆。福州人建造的“福船”代表政府赐给琉球后,琉球人使用得相当顺手。他们缺船时,也不自造了,干脆派员来福州选福船运回海上航行。船体坏了,也送往福州河口造船厂修复。后来发展到琉球人派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的后裔回到祖籍地福州学习“福船”的建造和修补技艺,再返回琉球为住在国服务。故此,琉球国的文献中有了关于福州河口造船技术流入琉球的记载。琉球国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如日本、朝鲜、东南亚等进行海上贸易往来所使用的海船,也是从福州引入的“福船”,致使这个“商贾不通”的蕞尔小国落跑王妃,一跃成为“海舶行商为业”“以舟楫为万国之津梁”的贸易中转国或海上贸易中转枢纽栗鹀。可见,福州河口建造的福船,对于琉球国发展经济贸易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做出了多么重大的贡献。
由于明清两朝琉球国年年进贡都必须出入福州港口,福州官府便在征得朝廷准许后于最近便的河口建造起一座“进贡厂”。进贡厂在福州柔远驿之北。很遗憾,笔者参观柔远驿时,未能见到进贡厂的旧址。根据福州市政协编印的《文史资料》记载,琉球朝贡使团从海港进入福州后,必须乘坐舟船从海边进入福州市内的河口,靠岸后所有人员、贡品都必须下船。使团人员居住在柔远驿,贡品就进入官方建造的进贡厂。当时的进贡厂可谓建筑浩大,规模空前。
这些贡品经由福州民夫搬运进入进贡厂入库储存,必须一一登记在册,办理手续,再由布政使和按察使两司官员,会同提举官员共同到进贡厂开库,将货物拆开,重新装箱,逐箱钉封,最后由都、布、按三司会同其他千户、百户小吏一道,护送贡使和贡品,经延平(今南平)、建宁(今建瓯)、崇安(今武夷山),直抵京城。贡使受到皇帝接见和赏赐后,他们的附带货物可以在福建市舶司及京城会同馆内进行交易。当时河口是福州最热闹的贸易集散地,中外各种商家在此设市经营。琉球使团的中低级官员和工匠船员也不例外位面高手,他们带来域外佳品司空见惯造句,也将福州市场上的时兴物品带回琉球,一进一出也可挣到不少银两。尤其使团进京城时,不是每个人都能去,大部分职级较低的人员必须留在福州等候奥金利斧。这些琉球人与琉球福州籍后裔,就会浪涌似的投入河口闹市大潮。琉球人带来的交易货物主要有琉球马、硫黄、海产品、金纸围屏、夏布、芭蕉布,以及从斯里兰卡转运而来的玻璃碗杯、孔雀蓝釉陶瓶、珍珠宝石等;而从福州市场带回琉球的物品主要有白糖、面粉、篦箕、茶叶、毡条、瓷器、沉香、漆器、绸缎、油伞、锡器等。

首里芭蕉布,琉球进贡物品之一
为了传播中华文化,明清两朝经常招收身份尊贵又勤恳读书的琉球青少年到京城读书。这些人从琉球出发进入福州港口后散仙世界,福州官府热忱接待,然后派人护送进入京城,安排到北京国子监入学,学习中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还有许多富贵人家的青少年,不能获取政府的官费留学,就自费来到福州创办的学校读书,留榕时间1到4年不等。有位叫蔡宪法的年轻琉球学生,跟随贡使梁邦弼来福州,在琉球馆尊师善学,时间长达十年之久。他回到琉球后,担负传播华夏文明和闽都文化的重任。
琉球人无法切断的文脉、友情、乡愁潇洒出阁,在福州数百年间萦回和延续……

道光年间的中国册封使、状元出身的林鸿年,在琉球留下的“源远流长”四字石碑
(《闽都文化》2017年第三期)
欢迎关注闽都文化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