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战僵尸芬兰基础教育的细节与反思-民教之声

芬兰基础教育的细节与反思-民教之声

民教之声前瞻●动态●链接●聚合

早在1986年,以厉以宁、王善迈为首的几位学者做了一份名为“教育经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合理比例研究报告”,计算出当人均GDP达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国际平均水平为4.24%。据此,1993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在20世纪末”占GDP的比例应该达到4%的目标。
结果,到2010年,也就是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结束之际,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才3.66%。
我们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到2013年我们才达到4%!不禁苦笑……

以前对中国教育我总是持有一种比较悲观的态度,觉得无论是从教育的理念,办学的形式,管理的体制,还是从社会的追求,家长的期待来看,似乎总看不到什么希望。或许是问题本来就太大,对于教育的所有的研究和讨论,你都深陷在中国特色这一个大大的泥潭里面,就好像千万个线头揉在了一起,找不到一个头绪。可能也是一直期待着找到一个,根本性的解决方法,所以,从来没有塌下心来,寻找一条可行性的道路。虽然后来进入十一学校,在这里看到了许多一心一意想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寻找变化的老师,学到了许多的东西,对于教育的理解也愈发深刻,但十一毕竟是独一无二的,它可以复制,但绝对难以复制,不可超越。
教育改革的中国困境
当然,也有一种观点指出,中国并不是在做教育的改革,而只是关注到了考试的改革,而这种考试的改革,往往被社会,甚至是家长,甚至是政治所绑架。所以原本本是一个单纯的“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开始融入了过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因素,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问题。
面对这种复杂的利益交织,任何一个人,其实都没有这种勇气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来切割每一块交织在一起的利益。因此,有关教育的改革,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修修补补,拆东墙补西墙的这样一个过程中,永远在路上,而方向游移不定,难以深入到教育的实质,也难以形成一个能够统领教育改革提纲挈领的指导思想,一种教育理念。所以,改革的失败也就成为必然。
减少人力资源浪费
可是,从芬兰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希望。虽然说芬兰的人口只有530万,根本没有办法与中国进行对比,但是,从操作的层面来看,芬兰的许多做法,却往往对中国具有许多借鉴意义。人口众多的中国,似乎从来没有从基础教育这个层面,来思考过“人力资源的浪费”的问题。但是芬兰却不一样,芬兰人口有限,任何人力资源的浪费,对于这样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接受的。
李克强总理不断地提倡通过一种简政放权的形式,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试图把更多的权力,更多的灵活性交给企业,让企业有更多的创新空间,以此来带动就业,保持经济的平稳增长。但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这两个概念之后,经济的长期疲软,并没有给改革带来更大的有效反馈。或许可以换一个思路,从基础教育的改革来入手,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质量这一“宝库”,来寻找到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来寻找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力量,从芬兰的经验来看,这也不失为一个方向。
教师应该是一个体面活
可是,对于教育这个行业来说,似乎从来没有受到过应该有的重视,首先,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受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双重影响,教师这个行业,尤其是基础教育这个行业的教师,基本上已经逐渐沦落成了社会的中低收入群体。如果这种形势继续强化或者维持下去,近几年因为就业形势逐渐恶化而流入到教育行业的这些优秀师资力量,也必然会流失。
李希贵校长在某一场合曾经讲过,要让十一学校的老师过上有尊严、有体面的生活。我想,这种尊严与体面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把十一学校的教师当作一个社会人来称量和看待的。当然,在一些二三线城市里,整体工资水平偏低的情况下,教师的工资可能还比较看得过去,生活本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财富积累。但是,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要让老师一心一意地研究教育,一心一意地在教育领域内不断创新,那就必须从教育的物质保障上打消老师的后顾之忧。芬兰已经做到了,教师不要每天为考核而担忧,懂教育的人在领导着教育,工资水平居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地位受到社会各个层级民众的尊敬,这一切的成绩确实难能可贵。
生存之外的限制
其次,教育理念的创新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种限制不单单是来自于智力上,而且是来自于精神上的,来自于政策空间上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革并没有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也很少,有非常成熟的教育家,能够提出一种比较成熟的教育理念来引领改革。
第三,是人本意识不够。过度的利益,与基础教育行业密集交织。教育,从管理层次,到具体的教师,甚至到教职人员,每一个人的人本意识严重缺乏。教师关注的更多的是现实的利益,关注的是高考的成绩,关注的是自己的考核,评教评学侯阁亭。领导关心的是学校的升学率,专家关心的是自己的项目。政府和党关心的是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关于不同年龄段学生适合于什么样程度的教育和教学理念,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极其匮乏。家长的好评成为了学校最大的关切,政府的表彰成为学校追求的荣誉,领导的肯定成为教师关注的指标,职称的评定则分散了老师越来越多的精力。对于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生在什么样的阶段,适合于什么样的培养方式,这些最基本的问题,则缺乏研究。
最后,就是管理体制的僵化。这种僵化的体制,御战僵尸缺乏了从理念到操作层面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僵化的教育目标,与学生的自然成长,完全脱节。在这种教育体制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逐渐的被异化,甚至培养出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缺点,比如说,造假,敷衍,自私,个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
文章来源:学优则教
为借鉴芬兰、瑞典和丹麦基础教育的发展经验,晟华国际教育将于2019年5月5日至16日组织全国中小学校长赴三国考察并参加中芬校长论坛,诚邀参团!
咨询热线:牛老师,17600135929(同微信)
长按二维码即可了解详情

▼精彩活动▼
重磅来袭|第五期美国高等教育管理培训团
第四期赴芬兰瑞典丹麦考察基础教育暨中芬校长论坛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