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夫手册越窑佳器 青瓷鼻祖-惟愿好古

越窑佳器 青瓷鼻祖-惟愿好古

古越走来的一抹青绿
杭州博物馆 沈芯屿老师


讲课地点选在上海淮海中路一座老式里弄,20人左右。相对于很多大型讲座,这样的氛围更加舒适轻松。
讲座两个小时,内容充分,座无虚席,受益匪浅。对于陶瓷爱好者来说,关于越窑青瓷的资料和讲座一定了解过很多,我简单阐述:原始青瓷在商周时期已经开始出现,而小仙坛窑址的发现表明早在东汉时期成熟的瓷器已在浙江地区烧造成功。
小仙坛窑址 浙江 图片来自网络
小仙坛窑址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上浦镇石浦村北200米,面积约800平方米。虽然其窑炉破坏严重,但是遗存物制作规整,质量甚高,青瓷产品己达到现代日用瓷的标准。后来历经三国、两晋和南北朝的迅猛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其标志性的器物诞生,比如三国时期的魂瓶、两晋的虎子和鸡头壶等等。到唐代达到巅峰,北宋之后势弱,南宋初期短暂作为宫廷用瓷,随后慢慢被其他窑口取代。越窑的烧造工艺对北方的耀州窑和南方的龙泉窑影响至深。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发展过程极为复杂,短短几句无法表述其丰富的研究价值,这里主要以活动结束后上手的几件越窑青瓷器物普及一些越窑的常识。(器物年代主要在唐至北宋)

越窑瓷枕 唐代 残 有修
瓷枕为常见的古代陶瓷器物,此枕为典型的唐代越窑瓷枕,器型尺寸偏小,此类枕头的功用尚未确定。有说是陪葬的明器,有说是实用器,而且根据使用的年纪也有细分:如有成年人用的、有小孩用的、还有很多用于中医把脉。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著作《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久枕瓷枕,可清心明目,至老可读细书。浙江博物馆沈老师引用了明代文震亨《长物志》里的说法:瓷枕尺寸在两寸之上为实用,两寸之下为陪葬。这种说法我个人觉得值得商榷,但也有其道理。分析如下:死人入葬之后肢体不会活动,制作小件器物固定头部就好,而真人在入睡翻身过程中头部需要活动,尺寸自然要加大,这只是我本人的推测,不过从唐到宋到元的各类瓷枕确实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长沙窑绿釉瓷枕 唐代

磁州窑白地黑花磁枕 北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诗文枕 元代 邯郸市博物馆
以上此种实物印证还有很多,但如此精美一件越窑器物说是明器,我还是认为不妥当。此件器物釉色几乎无可挑剔,达到秘色瓷的水准。先前对秘色瓷的了解是比较狭义的,它特指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那批越窑瓷器,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其实秘色瓷我觉得并不在于颜色上的判断,或者不全是,而更深的理解是说明了秘色瓷的等级。这件瓷枕施釉均匀,底部支烧,痕迹不明显,底部施釉稀薄,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秘色瓷发掘中亦有同类器物出土。

后司岙窑址出土越窑秘色瓷瓷枕
如此制作精良,我认为必定为实用器物,连开气孔处都和窑址出土物气孔处一致。很小的气孔增加了成品的烧造难度,说明此物档次极高。


越窑花口碗 五代到北宋
器物通体施青釉,颜色略黄,跟烧造温度和气氛有关。花口呈六瓣,很多玩老窑的人有种说法是花口五瓣是五代,花口六瓣是北宋,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御夫手册以后有机会给大家讲讲这个问题,此处不展开。花口造型包括底足的外撇都还保留了唐代金银器物的特征,但是碗心的划花技法已是五代到北宋常用的越窑装饰技法,尤其是这件器物中间的双蝴蝶纹,刻划极其精美,此类蝴碟纹在北宋早期的越窑器物中常见,尤其以粉盒为代表。

越窑蝴蝶纹盖盒 北宋
越窑创烧在东汉,最辉煌的时期是晚唐。大家熟悉的法门寺秘色瓷就是越窑中的顶级器物,以釉色取胜,后世以刻划花技术为主,最为文博界熟知的就是美国大都会的那只越窑龙纹碗。

越窑龙纹碗 五代 大都会美术馆
吴越地区的钱氏墓葬和水丘氏墓葬都有高等级越器出土,可是很多器物又风格迥异,和大家熟知的秘色瓷风格截然不同,首推的就是第一代吴越王钱镠的母亲水丘氏墓葬出土的一件越窑香薰。

越窑香薰 五代

底部刻有上字
浙江博物馆沈老师分析有可能是根据在窑炉中摆放位置的判断,有待考证。
越窑花口碗 五代

底足
这件器物釉色很好,典型的越窑的灰白水泥胎,可是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部分釉面烧串烟了,串烟我这里就不解释了,自己百度,哈哈哈,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

越窑刻莲瓣纹钵

钵心
最后给大家看件非常罕见的莲瓣纹越窑大钵,此钵敛口,三层莲瓣装饰,层次感分明,钵心里面更为特殊,暗刻一条龙纹,苍劲有力,是五代到北宋越窑常见的装饰方法,这件器物是残器,修补地方很多,如果是完整,不得了不得了。今天就聊到这里,下回见董湘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