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银香袁崇焕吹牛逼,害了大明王朝?-另眼看历史

袁崇焕吹牛逼,害了大明王朝?-另眼看历史


说大话又叫吹牛逼。
一辈子没吹过牛逼的人,恐怕找遍整个地球也找不到。
一般人吹牛逼,可能无伤大雅,听者或一笑置之,或嗤之以鼻,最多骂他一句神经病。但如果吹牛逼的是手握重兵,并受皇帝信任和重用的将军,那后果就严重了。
1、宁远大捷
袁崇焕就是这样一个人。
故事得从公元1626年(天启六年)的宁远讲起。
袁崇焕刚把宁远城建好不久,后金(清)兵就打来了。
尽管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兵只有13万,但与宁远城不足两万的守军相比,完全是拿石头去砸鸡蛋的节奏。何况当时的宁远城是一座孤城,明经略高第和总兵杨麒闻讯把胆子都吓破了,龟缩在山海关内,虽然手握重兵,却不派兵救援;道臣刘诏等人要带2000兵出关救援,却被高第命令撤回……形势对袁崇焕极为不利,“既后无援军,又前临强敌”。
各地兵马都不来援,小小的宁前道袁崇焕毫无办法,他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做着必要的准备。
明知是鸡蛋碰石头,也要碰一碰——万一碰赢了呢!
结果,鸡蛋碰石头不仅赢了,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后来高第在奏报中说:“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
这个被“众贼抬去”的大头目,正是敌酋努尔哈赤,他被宁远明军发射的大炮击中,挂掉了(有说他是几个月后死的)。

2、忽悠皇上
袁崇焕这么能干,取得了这么大的胜利,扬了大明军威,可把崇祯高兴坏了。当袁崇焕被重新起用,担任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后,对他寄予厚望的皇帝老儿自然想见他。
袁崇焕自己呢,也不免有点得意忘形,说话便有点欠考虑。当他应召返回京城见到皇帝老儿,皇帝老儿向他“请教”平辽方案时,他吹了一个牛逼:“5年,臣只要5年就能搞定。前提是给臣便宜行事之权(倘若皇上能给臣便宜行事之权,五年而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

这不明摆着要权么?好说好说,只要你有本事保我大明江山,小小的便宜行事之权又算什么?皇帝老儿满口答应,也没想想在当时那种局势下,别说5年搞定辽东,5年后江山是否仍然姓朱都很难说。
皇上糊涂,有的大臣可不糊涂——之前辽东几任经略都没搞定,姓袁的这么大口气,你是属癞蛤蟆的,还是有三头六臂?

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就是头脑清醒中的一个。他趁皇上上厕所的机会悄悄问袁崇焕:“我说老袁啊,在下想请教一个问题,您说您5年搞定辽东,有把握吗?”
实际上,袁崇焕并未发昏,他的头脑也清醒着呢,明白5年搞定辽东纯粹是白日做梦。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在皇帝面前吹那么大个牛逼呢?不仅在下不明白,兵科给事中许誉卿也不明白:“你什么意思嘛?”刚才还谈笑风生的袁崇焕突然不说话了,沉默了几秒钟,然后缓缓吐出四个字:“聊慰上意。”
啥意思?意思就是既然皇上做梦都想搞定辽东,咱就说点他老人家愿意听的话,安慰安慰他老人家,让他老人家放心睡几个好觉。
3、孤注一掷
袁崇焕倒是说得轻巧,却把许誉卿吓得差点小便失禁:哦买噶法拉美穗!这不是忽悠皇上忽悠朝廷吗?姓袁的,你是不想活了还是脑子坏了?不行,咱有必要提醒他一哈。
“我说老袁啊,君前无戏言,皇上可是很英明的哦,到时候你若是做不到,咋办?我怎么赶脚你好像是在拿脑袋开玩笑呢?”
经许誉卿提醒,袁崇焕这才意识到这个牛逼吹得过分了,到时候肯定办不到,既然办不到,那么小命肯定保不住。不行,我得弥补弥补。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如何弥补?
等皇上上完厕所回来,袁崇焕心里已有了主意,于是便狮子大开口,向皇帝老儿提各种条件,钱粮啊,武器啊,人啊,等等等等,意思是我这一狮子大开口,皇上知难而退,也许就会再考虑考虑。
此时此刻的皇帝老儿,哪里明白袁崇焕的心思,朕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盼来个有担当的男子汉,好不容易出了个可能扭转乾坤的人,怎么能不支持呢?支持,支持,一定要支持,而且全力支持!朕不仅全力支持,还赐你一把尚方宝剑,许你先斩后奏,徐银香够意思了吧?

袁崇焕有苦难言,只好准备去吞自己种下的苦果。
辽东是什么地方?是满人经营了几十年的地方,尤其是萨尔浒大战之后,取得胜利的后金不但把开原和铁岭也攻占了,还征服了叶赫部,其政权得以更加稳固,并且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大败亏输的明军完全陷入被动,自此由进攻转入防御态势,刚好和后金相反。
此战过后,明朝的大部分辽东土地也丢掉了,山海关外仅余锦州、宁远、杏山、塔山等地,要在这样的形势下收复辽东,恐怕也只有求胜心切的崇祯皇帝才信。
但袁崇焕已无退路,除了孤注一掷,他别无选择。
4、昏招迭出
刚来到辽东,袁崇焕就出了一个昏招,杀了东江总兵毛文龙。
为什么说是昏招呢?因为毛文龙的主张和他的主张发生了冲突——毛主张防守,袁崇焕则主张主动出击。根据当时的局势来看,毛文龙的主张并非没有道理,倒是袁崇焕的主张值得斟酌。
然而,被逼昏了头的袁崇焕已经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他只知道他的权威不容侵犯,再说大战在即,容不得任何人有二心,不然他的话,今后还有谁听?

第二个昏招接踵而至。
1629年,采取主动进攻战略的皇太极率10万骑兵,避开宁远、锦州一带的明朝重兵,绕道辽西攻破了喜峰口以西的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将袁崇焕派去阻击的人全部歼灭。
呆在关外的袁崇焕急了,带领人马增援北京,却是战术上犯了一个错误。
这个错误就是,当他得知皇太极的军队越过蓟州向西时,本应主动去阻拦的他没有阻拦,而且跟在皇太极屁股后面当观众。
当什么观众呢?皇太极攻打北京东面几个县城的时候,袁崇焕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且在后面看热闹,直到对方占领了那几个县城。然后把他从关外带来的主力部队部署在北京外围,貌似要和皇太极决战。
袁崇焕这个昏招,既让被困在北京的君臣惊恐,又让他们愤怒,这不是把战火往京城引吗?为什么不御敌于国门之外?这种低级错误你也犯?看来你小子是故意的,居心不良啊!

5、被处磔刑
袁崇焕这招确实昏得厉害,连京城的老百姓都看出来了,这小子肯定是故意的,肯定是!他是不是,早就站在敌人那边去了?
袁崇焕没想到,他的失误给了皇太极对他致命一击的机会,后者让人散布谣言:没错,我们早就和袁先生约定好了,我们的军队就是他引进关内的,这个袁先生真够朋友哦,不仅把咱们引进了关内,还要帮咱们攻取北京耶。
皇太极的反间计成功了。
崇祯二年十二月初,崇祯皇帝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入狱,第二年以“谋叛欺君,结奸蠹国,斩帅以践虏约”等罪名处以磔(zhé)刑(分裂肢体)。
行刑之日,被五花大绑的袁崇焕视死如归,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肉被老百姓一口口吃掉——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石匮书》)。
袁崇焕一完,大明就失去了一个坚强的堡垒,因为他率领的辽东军队,据说是当时明朝最精锐的军队,在军中威望极高的他被逮捕后,该军顿时群龙无首,身为前锋总兵官的祖大寿,后来还投降了清朝,随清军入关。
清军入关后,明朝再无劲旅可与之抗衡,致使清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占北京。

150多年后,终于有人意识到袁崇焕不是明朝的叛徒,而是大大的忠臣,他的所谓“通敌资敌”,其实是大清搞的反间计,要给他平反。
这个人就是清朝的乾隆皇帝。
这个幽默,真的很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