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鸣涧维吾尔族的特色代表——“削铁如泥”的英吉沙小刀-刀剑档案

维吾尔族的特色代表——“削铁如泥”的英吉沙小刀-刀剑档案


英吉沙小刀一般长十一二来厘米。最大的达半米以上,最小的仅两寸左右,小刀家族中的巨人和侏儒只是极少数。它们造型各异,如月牙、如鱼腹、如凤尾、如雄鹰、如红嘴山鸦、如百灵鸟头……还有的难以名状。无论何种式样,做工都非常精细,外观赏心悦目。且不说它的锐利无比,徐鸣涧那是许多刀具所共有的。我见过卖刀人的现场表演:吹毛发一触即断,削铁片屑落纷纷。新颖、别致是英吉沙小刀的特色。

表现在刀柄上尤为突出。黑黝黝的是兽骨把手,明晃晃的是钢把手,亮晶晶的是银把手,黄灿灿的是铜把手。有些刀柄上面镌刻着绝妙的图案和流畅的花纹,镶嵌的珍珠和人造红绿宝石光彩夺目,就连那零星的点缀也恰到好处,给人以艺术的美感。

关于英吉沙小刀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则是相传古时候,英吉沙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神得知后,决定施泽于此,于是就赐一位能工巧匠打造小刀,以造福后世。此后,英吉沙慢慢富了起来,成为一座新城。英吉沙在维语中即为"新城"之意。小刀手艺也随之流传下来了。

另一则是古代英吉沙城南小镇卡尔窝西,有一位毕生锻造小刀的匠人名叫买买提,他制作的一种雕刻有红、绿、黑等颜色的木柄小刀,锋利、美观,农家纷纷盘炉仿制。从而世代相传,随后工匠们各出心裁,制作出各种造型的小刀,并在刀柄上用黄铜、白银、牛角、贝壳等镶嵌,并雕刻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英吉沙小刀手艺从此兴盛开来。

传说未必与史实相符,不过英吉沙小刀的出现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相关却毋庸置疑。历史上,我国少数民族大都崇武尚刀,他们多以游牧为主,副食也多是牛羊肉,宰剥牛羊或切割肉块需要相适宜的刀具。维吾尔人喜欢大块牛羊肉,尤其爱吃烤全羊。众宾围坐的筵席上,当美味飘香的牛羊肉端上时,宾客们便纷纷亮出各式各样的刀子。谁的小刀精美漂亮,人们就会投去赞赏的目光。

英吉沙究竟有多少人制作小刀,谁也没有具体统计,恐怕也很难准确统计。以前面提到过的小刀发源地芒辛乡栏干村为例刘嘉楠,三百多户人中竟有一半以上家庭从事这行当。小刀的整个生产过程都是手工操作,规模最大的县小刀厂亦如此。淳朴的刀匠似乎并不渴求解脱,他们更醉心于自己的手工。就像人们喜爱手拉面胜过机器轧的挂面一样,或许这也正是英吉沙小刀的魅力所在吧!

一副小泥炉,一把小铁锤,一支小铁钻,这就是刀匠们的最主要的道具。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那无与伦比的小刀就是靠这些原始落后的工具,用漆黑粗糙的双手锻打出来的。

点击以下任意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应文章,查看更多请您发送关键词给我们,我们持续更新,请继续关注我们刀剑档案公众平台!
兵器名:唐刀|清刀|刺刀|军刀|戚家刀|环首刀|武士刀|汉剑|猎刀|雁翎刀|斩马刀|康熙战刀|陌刀|尼泊尔|苗刀|戟|八斩刀|锏|朴刀|匕首|秘籍|匕首枪|陨铁剑